“重視種苗開好犁,不誤農時耕耘田;適時施肥除好草,不旱不澇奪豐年。”客家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種植小麥轉變為種植水稻,摸索出了一套有規律、有成效的耕作技能。筆者在家鄉梅縣城東謝田村,從小就參與種植水稻等農事活動,長大後到城裏工作已有50多年。如今,雖然農耕技能已有所優化,但田間地頭、犁耙轆軸的勞作在我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成為一種鄉愁。在一片春耕序曲中,我又情不自禁想起過去那一幕幕種植水稻的情景和許多民間習俗。
做好接春,備好耕地。元宵節之後,擇吉日犁田,名曰“起春”,又謂之“開犁”。立春前一日,便要做好接春的準備:用4片幹淨的大青菜葉、4根蒜和蔥、若幹芹菜,用紅紙包裹,分放4碟之中,4碟一字排列,放在正對大門的長條桌上。另備鞭炮一包,雞蛋一隻。春時一刻,點燃鞭炮,把雞蛋豎著擱在桌上,如果雞蛋成立狀,意即春已接到,可以開犁。在開犁前必須做一件事情:用酒糟拌米飯,供牛食,讓牛養足氣力,不誤耕作。開犁之日,須祭牛並舉行拜犁儀式:用3炷香、若幹紙錢,焚之後祭拜再三,以求耕地順利。然後,由農夫把牛牽至田裏,開犁備耕平整水田。
適時浸種,認真催芽。催芽又稱浸種穀。“懵懵懂懂,驚蟄浸種”,這一農諺啟示,不論天氣冷暖,驚蟄節務必開始浸穀種。用盤子盛稻種放在灶上,祈求灶君司命作主保佑種子粒粒發芽,不燒包,不燒芽,接著將選好的稻穀種子,用稻草包成橢圓形掛在灶前伏上,吸收灶氣(即熱氣),然後,放在水塘裏浸泡一天,撈起放在院子裏用木桶、酒盆、穀籮保溫催芽。
適時播種,護好秧苗。農諺雲:“桐花落地,種穀下泥。”在適宜的氣溫中才可以播種,此時,催好穀芽,查閱“皇曆”,選擇吉日播種下田,屆時備好線香與紅紙錢,來到秧田,念過“種穀下秧田,田頭插紅線;米穀神護佑,賜我豐收年”的祝詞,用線香將紅紙線插在田角,然後默默地把種穀播下,撒上草木灰防寒保溫,行動極為神秘,意在不讓鼠雀知覺。同時,在田頭插上頭戴鬥笠、身穿破衣的稻草人,俗稱“茅人”,以驅麻雀。待種穀出水轉青後,家家戶戶打“秧青麵”(又稱秧青粄),祈保秧苗長好,不爛秧。
開好秧門,老手開插。到蒔田時節要請農家老者在田頭舉行儀式:焚香燭,高舉酒杯,唱讚頌。儀式後,老農將酒噴灑於青苗之上,順勢拔秧,青年男子始下田拔秧4紮,謂之“開秧門”。蒔田時節,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都會相互換工。俗話說,“蒔田師傅割禾客”,不論誰家蒔田,三餐飯菜都必備辦豐盛,婦女在做早飯時,有意在飯鍋中摻些穀,讓幫工者在吃飯時無意之間說出“許多穀”“許多穀”,以預豐收。飯後即來到田頭,插秧便正式開始,俗稱蒔田。第一個下田者為“老把式”,其後依能力高下排列。中間休息,還要把很講究的茶點送到田間,其中,“艾粄”要吃光,“艾”係草本,寓除草務盡之意。插秧完畢,請幫工者吃晚飯,謂之“蒔田酒”,蒔田的第一高手坐首席。早稻種植季節必須認真掌握好適時插植,清明前後開插,但最遲不得超過立夏節。農語雲:“蒔田蒔到立夏節,不如上山去采蕨。”即此時不能再插了,否則秧苗拔節,有青苗無青穀。
不畏辛勞,精心耕耘。耕耘是種植水稻的重要環節,耘田二三次,諺雲,“禾耘三道粒粒滿”“天晴耘禾當下糞”“禾根悉悉癢,越耘越會長”。禾苗返青開始分蘖(俗稱蔸),第一次耘田,有的施肥耘田,叫除邪驅害,即在稻田撒上糞便肥,立即用腳耘田;有的耘白水田,即不施肥耘田,其作用是鬆土除草,利用禾苗發根和分蘖。到禾苗分蘖後孕穗前,有的地方還在稻田裏撒上石灰粉耘田,以中和土壤酸堿性、除草、防蟲、殺蟲、硬禾梗,以控製禾苗分蘖。
製宜放水,灌溉水稻。農諺雲:“有收無收靠水,收多收少靠肥。”認識到水是種植水稻的命脈,舊時,用山塘水庫蓄水,築陂引渠水進行灌溉,稻田用水按田畝來分灌,在“雨水”之日,由“老陂閘”(負責修陂作圳的人),商議分水的辦法。一般管水的辦法是因地製宜。或按分水圳灌溉麵積確定各戶放水時間;或看太陽,日出東家,日落西家,夜間則以月亮和星辰確定放水時間;或是當更,點香計時,香完過家;或是抓鬮(又稱“撿勾”),按鬮長短或數字大小依次放水;若借田過水,應打水折,眾人相約成俗,無有怨言,糾紛較少。
不誤農時,收割稻穀。收割俗稱割禾。進入割禾時節,正值夏收夏種,農忙季節,民間有“蒔田無早上,割禾無中午”之說。在割禾時,農家除親友幫忙外,還有彼此換工互助的習慣。割禾一般每人每天收割稻穀2擔,如禾苗長勢好,主家招待熱情又大方,幫工者熱情高,幹勁大,常有共同多割一禾籃擔穀穗,收工時挑回家的,俗稱“送報擔”。把收割的稻子挑到禾坪用墩板或木桶上打得嗶嗶啪啪,很有節奏,像是豐收的樂章,使人幹起活來,心情歡暢。
善始善終,種好晚稻。晚造種植水稻,依然與早稻一樣,適時插蒔,深耕細作,把好季節關。晚造種植前,即稻田收割後,將田耙好。約在插前10天施散石灰粉,用轆軸(農具),把禾頭壓在泥水中,並在打轆軸前叫聲“轆一轆,禾頭變肥泥;軸一軸,病蟲死到光”,意使晚造更好地生長。立秋前後,開始插蒔晚造,處暑前插完田,叫“處暑定禾苗”。否則,晚造生長期過短,躲不過寒露風則會帶來“有青禾無青穀”,到“立冬”時節,俗雲“禾到立冬死”,稻穀無收成。
舉行嚐新習俗。在小暑過後,逢卯日,將割下的稻穀碾成新米,與少許的老米混蒸(意為餘糧),做好飯、肉、酒,先供祀五穀之神和祖先。然後,請幫工割禾的農友親朋食用。是日加以新摘下的絲瓜(寓意思念感恩)、苦瓜(寓意知道幫友的辛苦)、茄子(塊菜寓意厚實)和娘酒、肉菜等進行招待,感謝工友們的幫忙,並總結交流經驗。(丘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