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第五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記者日前從市文廣新局獲悉,《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已獲文化部批準實施,這標誌著我市將在更高層麵、更科學係統地對原生態客家文化進行整體性保護。
重視非遺傳承
推動立法保護
客家話、客家山歌、漢劇漢樂、客家圍屋、客家菜肴……原生態的客家民間文化形態奠定了梅州在海內外客家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使其成為客家文化向海外擴散的中轉站和傳播中心。
我市高度重視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各有關部門、高校、文化團體積極開展客家文化生態研究、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非遺人才、建設客家文化活動陣地及開展非遺進校園等工作,不斷推動客家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省、市級非遺項目及傳承人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302項(其中,國家級6項、省級27項、市級65項、縣級204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98人(其中,國家級4人、省級34人、市級53人、縣級207人)。
當前,我市正在製定首部曆史文化保護方麵的立法項目——《梅州市客家圍龍屋保護條例》。該《條例》將對具有較高曆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客家圍龍屋實施整體性保護,同時通過地方立法破除阻礙客家圍龍屋開發利用的難點。可以預見,《條例》落地將使我市3000多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客家圍龍屋,尤其是百餘座被評為各級文保單位、曆史建築的圍龍屋再度“煥發”生機。
實施整體保護
突出產業支撐
根據《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的要求,在2017—2030年,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計劃建設1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中心、6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推進4個縣(市、區)、30個鎮的重點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
“推進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重點在於整體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產業化。”市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製訂出台辦法,采取項目、傳承人、工廠“三位一體”的辦法,建設一批“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同時引導文化創意企業,積極研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生產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品、衍生品,促進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形化、市場化和產業化。
記者了解到,除產業支撐外,我市還將從政策、人才、經費、平台、數據五方麵著手,規劃建設集實物展示、活態展演、傳承傳習於一體的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示館和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建立客家文化藝術數據庫,普及保護區建設成果,傳承客家民係文脈。力爭到2030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得到全麵有效保護,生存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實現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與自然遺產的整體保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