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今日風采 > 社會事業
體育(2016)
來源:梅州年鑒(2017)  時間:2018-04-20 10:36:13  瀏覽:-
字號:

【政策引導】 一是為貫徹實施國家《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和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結合梅州實際,市體育局在總結2011—2015年全民健身實施情況基礎上,出台《梅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8個縣(市、區)也出台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市、縣實施計劃出台,為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印發《梅州市市級體育協會評估資助暫行辦法》,支持本市體育協會發展,通過引導各類體育協會加強內部管理來提升其在群體活動中的帶動作用,進而調動各類體育協會組織比賽、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體育場館建設】 一是依托財政部和體育總局彩票公益金,進一步完善中央蘇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申報2016年彩票公益金資助中央蘇區縣級公共場館資助建設計劃,編製市2016—2020年國家發展公共體育場地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大場館建設力度。二是推進“四大件”建設。梅州市政府在原東較場體育場、文化公園及周邊範圍規劃建設足球文化公園,市劍英體育館正式進入整體修繕工期。興寧市香港賽馬會足球場、豐順縣新區運動場在緊張施工中。五華縣通過融資5億元興建足球文化公園,並於3月動工建設,計劃籌資6億元興建足球小鎮,主要用於旅遊接待、足球產業、冬訓集訓、承辦賽事等。梅縣區規劃建設足球小鎮,預計投入1000萬元,新建含一個足球場的足球訓練基地。蕉嶺縣投入2000萬元用於體育館室內裝修工程。三是全年完成9個社區體育公園建設任務。據統計,全市累計建設完成社區體育公園29個。四是實施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全市5個大型體育場館,市、縣(市、區)體育部門所屬26個公共體育場館按照國家、省的要求,免費或低收費對外開放。全市新建體育場館28.64萬平方米,全市人均占有體育場地麵積2.0平方米。

【群體活動開展】 據統計,全市舉辦賽事活動11678場次,參與人數67.4151萬人,同比增加46%。全市經常參加體育健身人數占全市總人口的35%。一是以活動為抓手,以足球為重點,舉辦以四大品牌賽事為主,涵蓋市、縣、鎮的“三級足球聯賽”,形成富有梅州特色的“三級足球聯賽”。成功舉辦賀歲杯、“躍速杯”“五四”青年足球賽、“賽翡藍寶石球王杯”足球賽、“鐵漢生態杯”鄉鎮(街道)足球聯賽、市直機關第四屆“客融天下”杯足球賽、“愛奇體育杯”五人製足球賽、梅縣客家足球俱樂部足協杯、中國足球乙級聯賽、U互動·郵政郵惠寶梅州市五人足球爭霸賽等。2016年全市各縣(市、區)舉辦2197場足球比賽,參加人數約12.822萬人。二是挖掘地域體育特色,打造“一縣一品”。全市舉辦的省級以上比賽有:平遠縣以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為契機,仁居鎮與省體育局聯合舉辦“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同心共築中國夢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動”;舉辦穿越相思穀徒步活動;舉辦綠地·中信銀行杯第七屆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大埔縣百侯鎮舉辦2016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豐順縣舉辦“喜德盛杯”自行車國際邀請賽。全市舉辦的市級比賽活動有:第十屆體育節啟動儀式暨廣場舞大賽、廣東省百街千鎮乒乓球球梅州預選賽、梅州城區老年人乒乓球比賽等其他特色活動。三是舉辦富有協會特色的活動。全年市縣各級協會加強自身建設,開展各具特色的活動。市自行車協會舉辦騎行活動,市健美協會舉辦健美展示活動,市冬泳協會舉辦暢遊梅江河活動,市乒協舉辦2016年乒協杯乒乓球賽(河源)市棋類協會舉辦成人象棋超級聯賽,市拳道協會舉辦跆拳道首屆大埔邀請賽等,活動累計128場,參與人數達4萬人次。

【健身指導】 一是做好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工作。印發《2016年梅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計劃》,市級培訓150名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縣級培訓950名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全市社會體育指導員11000多名。結合梅州振興足球發展工作,聯合嘉應學院舉辦社會體育指導員(足球)培訓班,培訓足球指導員40名。承辦廣東省廣場舞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二是完善健身氣功站點建設。2016年新增健身氣功站點42個,健身氣功站點累計82個。三是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和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工作。下發《關於開展2016年梅州市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的通知》,分配省下達的1760個國民體質監測樣本量,各縣(市、區)完成樣本量采集工作。與嘉應學院、梅江區體育局聯合開展體質測定工作,完成4000個樣本量采集工作。參與梅州市“清潔家園滅蚊防病”第28個愛國衛生月專題現場活動。

【協會社會化建設】 鼓勵符合條件的體育運動愛好者自願成立協會,支持已有協會改進工作方式,加強製度建設。全年新增網球協會和籃球協會2個協會。在完善市級體育協會的同時,促成縣級社會指導員協會的成立及完善,全市體育協會達26個。支持和創新協會活動,以各類體育協會為平台,指導各協會創新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