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今日風采 > 經濟發展
農業
來源:梅州市農業局  時間:2016-08-16 14:54:46  瀏覽:-
字號:

【概況】 2015年,梅州市各級農業部門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進產業組織化、管理信息化、經營品牌化、流通市場化、生產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及土地、人才、融資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201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304.95億元,農業增加值187.4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9.0元。全市水產養殖麵積21.65萬畝,總產量10.95萬噸。

【農業組織化建設】

農業經營主體組織化建設 推進以產業整頓整合、主體培訓、品牌推介、企業編碼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12家協會建設,通過協會平台對全市4700多種農特產予以統一編碼、備案,提升農業協會自我管理、對接市場的能力。新培育發展省市級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1006家,其中新增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5家,累計達87家;新增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7家,累計達322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43家,累計3763家;新注冊登記家庭農場491家,累計852家。“農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戶”六位一體的“金字塔”新型經營體係得到夯實。

創建三級科技服務機製 實施“外源專家+內源專家+鄉土專家”三級農業人才科技服務機製,以適應農業轉型發展對科技人才的新需求。一是擴大“外源專家”平台。建立首個梅台農業合作博士工作站,來自大陸、台灣、香港兩岸三地的57名農業博士加入,為台創園建設及全市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提供市場營銷、精深加工、質量安全等多領域的先進科技服務。二是激活“內源專家”資源。組織一批新型經營主體與嘉應學院、梅州農校開展校企對接,約300名各類農業專家進入該體係。三是加快農科創新中心建設,新建立茶葉、柑桔種質資源圃和柑桔無病毒苗圃,可年產無病優質苗木10萬株以上。主動學習借鑒廣西黃龍病防控成功經驗,培訓、示範、推廣以防治柑桔木虱為核心的黃龍病綜合防控技術,新建黃龍病綜合防控示範點9個,柑桔木虱統防統治麵積3216公頃。創建國家級園藝作物標準園6個,建設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範基地4個84.6公頃,6個農業科技成果獲得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

【農業信息化建設】 不斷完善網站、微信、飛信等七大農業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建立三農服務、電子商務、便民服務、青年創業等各類型的“惠農信息社”160家(全省第一),加快信息進村入戶,成為全省第一批農業信息化示範市。

【品牌建設】 新增廣東省名牌產品11個,累計81個,占全省近十分之一。有6個區域公用品牌、58個企業專用品牌入選首個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庫,入庫數居全省第一。在培育發展企業品牌、區域品牌的同時,依托長壽富硒資源,實施“世界客都•長壽硒穀”差異化品牌戰略。市政府牽頭製定出台《關於推進“世界客都•長壽硒穀”品牌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入“中國富硒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暢通富硒產業溝通合作渠道。建設遴選富硒產品基地,首批認定富硒農產品規模基地10個,培育富硒農產品品牌5個。開發“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015年新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企業34家,累計346家;新獲綠色食品認證企業3家,累計45家;新獲有機食品認證企業4家,累計83家。

【流通平台搭建】 鞏固發展大宗供銷、超市專櫃、社區直供、電子商務4類市場。大宗供銷方麵,鞏固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市場,與上海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合作,開通長三角大宗供銷通道,與上海客聯青年會、上海奉賢供銷社、天津九山伴水、北京餘糧寶等單位合作在京津滬地區搭建梅州富硒長壽特產直供中心。社區直供方麵,以梅州市樂得鮮公司為依托,啟動“一站購”安全餐桌連鎖服務平台,首批啟動25個服務點;與廣州一衣口田有機農業有限公司聯手,在廣州市海珠區、增城等地社區增設20多個長壽食品直供點。電子商務方麵,完善客天下農電商產業園線上、線下平台建設,開通跨境農電商;與工商行合作啟動梅州富硒長壽食品禮包“融e購”上海平台;與廣州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揭陽電子商務協會分別簽定“B2B+O2O”農特產營銷合作協議。產品推介方麵,在珠三角、揭潮汕、廈漳泉、長三角等地舉辦長壽富硒資源招商和產品推介20多場次。

【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倉儲設施用地困難、倉儲嚴重不足影響持續供貨等問題,聯手國土部門落實政策,改善農業倉儲條件,新建農業倉儲基地67個27.5萬平方米,其中金柚主產區梅縣區以新建大中型柚果倉儲基地為切入點,在鬆口鎮成立“梅縣區金柚產業園”,建設柚果倉儲基地32個7.3萬平方米,把柚果供貨時間延長至10個月左右。推進1.12萬公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開展土壤墒情、耕地質量監測,實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工程,應用秸稈還田腐熟麵積3.35萬公頃,綜合培肥地力0.22萬公頃。推動農村沼氣發展,全市新建戶用沼氣池776個、大中型沼氣工程9宗,累計戶用沼氣池達到100065個、大中型沼氣工程101宗。

【產能提升】 以梅縣、興寧、五華等糧食生產大縣為重點,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采用“強源、活庫、優米”技術,成功實施“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三千斤技術模式攻關”項目,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全市創建國家級糧食高產萬畝示範片50個。2015年糧食播種麵積21.77萬公頃,產量127.38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3.5%。全市優質稻麵積14.6萬公頃,占水稻播種麵積的81%。發展特色農業,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種養布局,增加產能。新種水果0.3萬公頃,總麵積8.98萬公頃,總產144.6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67萬噸。其中新種柚類0.22萬公頃,總麵積3.86萬公頃,總產81.94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03萬噸;新種慈橙0.04萬公頃,總麵積0.40萬公頃,總產8.0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15萬噸;新種茶葉0.08萬公頃,總麵積1.29萬公頃,總產1.46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0.08萬噸。

【轉型升級】 推進一產向二三產延伸發展,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在梅縣、大埔新建金柚啤酒、金柚飲料、金柚膳食纖維、金柚果膠等柚類精深加工廠房3個,在平遠擴建(新上)橙汁、葛(澱)粉、梅片樹深加工生產線各1條,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新建曼佗山莊、四季佳禾、金穗生態園、茶亭崗金柚公園等休閑觀光農業基地13個。城北鎮、差幹鎮、大麻鎮3個鎮及南口僑鄉村、蕉嶺延源生態園、平遠金穗、五華營田公司4個點,獲得“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點)”稱號,大埔縣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稱號。

【土地確權】 以“四至清楚、確權到戶”為目標,全麵鋪開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組織113名鎮黨委書記(鎮長)參加省培訓班,依法依規推進農村土地確權。全市有69個鎮、855個行政村、13489個村民小組開展確權工作,完成實測麵積25.51萬畝、發證麵積107800畝、發證農戶數44985戶。

【拓展融資渠道】 與郵儲銀行“創新融資助三農”戰略合作,開展“送貸下鄉”,推出更多適合經營主體融資的新產品。2015年郵儲銀行投放涉農貸款5289筆15.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淨增4.14億。7月,與中國銀行梅州分行簽署“客都特產撫育戰略合作協議”,推出無抵押貸款(300萬元內)等農業融資新產品,僅半年發放農業貸款1.34億元。開展“眾籌”融資,全市有8個農業項目通過“眾籌”吸引192名投資人,籌資175萬元。

【跨域商貿合作聯盟】 邀請揭潮汕、廈漳泉及粵閩贛3省交彙的客屬地區10多個地級市農業部門及部分經營主體,商討籌建“客潮汕閩”農特產商貿聯盟,商定構建區域互動、產銷互動、產品互補、統一有序的跨域合作平台,並聯手以“互聯網+”為契機,把“客潮汕閩”農特產整體打包,以“電商+實體”的模式推向珠三角、港澳台等,共同拓展產品市場。

【強化監管】 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產安全、轉基因生物安全、農資執法監管。一是質量監管方麵,進一步完善監管體係,成立監管領導小組,與各縣(市、區)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明確屬地責任,采取例行監測、專項整治、生產過程監督相結合的辦法,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省、市監測蔬菜、茶葉、稻穀、水果等32次、1008份樣品,農藥殘留平均合格率達到97%以上;省、市監測水產品(含苗種、投入品)樣品557份,合格率98.7%;抽取無公害農產品30個樣品進行跟蹤監測,未發現不合格產品。梅縣區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單位。二是生產安全方麵,重點抓好農機、漁船等安全生產,開展農機安全檢查195次,糾正違章387起,排查整改隱患169個,整改率100%,全市未發生農機安全事故,平遠縣被農業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確定為2015年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全市簽訂漁業安全生產責任書462份,出動執法人員245人(次),發送安全生產預警信息6200多條(次)。三是農資監管方麵,檢查農藥、種子、肥料等經營企業6175家次,查獲違法農藥、肥料、種子3665公斤,立案查處違法案件24件,有效打擊坑農害農行為;開展雜交水稻製種基地、柑桔苗木基地及種子市場專項檢查,抽取雜交水稻、玉米及蔬菜種子樣品100個,質量檢測合格率100%。

【惠農補貼落實】 發放種糧補貼資金2.25億元,完成農機補貼任務1845萬元。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落實省級以上財政獎補資金4633萬元。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水稻投保麵積240.99萬畝、蔬菜投保4790.95畝、水果投保8635畝,各級財政補貼保費3933.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