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亮點紛呈
1經濟發展邁出新步伐
2016年,預計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分別是2011年的1.6倍、2.4倍、3.2倍。
規劃建設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實施產業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新增省級園區4個,上市公司增至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6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
規劃建設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旅遊主要指標綜合考評連續三年居粵東西北地區第一,建成一批電商產業園、大型城市綜合體和現代物流園。
農業名牌產品占全省近一成,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一。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9%。
2城鄉建設呈現新麵貌
新增2條出省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
梅汕高鐵動工建設。擴建梅縣機場。
粵電大埔電廠建成投產,高陂水利樞紐工程、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順利動工,完成中小河流域治理上千公裏。
梅縣撤縣設區,梅州市區麵積從298平方公裏擴展至3053平方公裏。
嘉應新區起步區建設紮實推進,梅城建成區麵積擴大到54.8平方公裏、人口突破65萬。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4.8%。建設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通過複審,獲評“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蕉嶺獲評世界長壽鄉,大埔、梅縣、豐順獲評中國長壽之鄉。
3民生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五年累計投入1061億元用於民生建設,占全市財政總支出的77.7%。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次,轉移就業43萬人/次。
成功創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教育強市,“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
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在“十二五”評比中居粵東西北地區第一。
實施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規劃,梅州五華足球隊躋身全國甲級聯賽。
社會保險製度實現城鄉全覆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
完成兩輪扶貧開發“雙到”任務。
全麵推進依法治市,成為全省首批獲得地方立法權的地級市之一。
連續8年獲評“全省綜治工作優秀市”,連續兩次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4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建成行政服務大廳、網上辦事大廳和政府熱線等平台,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壓減一半以上,審批時限縮減64%。
完成黨政機關公務用車製度改革。蕉嶺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土地確權改革,入選全國創新典型。
深化投融資體製改革,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金融生態市”。
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不斷深化,建立分級診療製度。
推進傳統媒體、文藝院團及相關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成功舉辦第三、四屆世界客商大會,在歐美、東南亞和港澳台設立15個經貿文化聯絡處、18個旅遊推廣中心,成為全國“一帶一路”旅遊推廣十強城市。
5黨的建設邁入新征程
切實增強黨建主業意識,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全麵加強黨的建設。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工作。
一區兩帶六組團
一區
建設梅州中心城區,以梅江、梅縣兩個市轄區為主體,重點推進嘉應新區起步區江南新城、梅縣新城、芹洋半島建設,同步打造雁洋、佘江兩個衛星城,建設粵東北門戶樞紐城市。至2021年,17.8平方公裏的起步區基本建成,中心城區建成區麵積擴大到60平方公裏,常住人口達到70萬人左右。全市城鎮化率達55%。
兩帶
●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 規劃建設麵積226平方公裏、核心區麵積143平方公裏,以“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珠三角與原中央蘇區經濟合作新平台”為定位,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為核心區,以梅縣水車工業園、興寧水口工業園、五華河東工業園、豐順埔寨工業園為重點,加快建設綜合保稅區、空港區、高鐵商務區、現代創新創業孵化園,著力培育發展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至2021年,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工業總產值達7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85億元。
●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 以梅江和韓江上遊及其主要支流為紐帶,以“國家養生休閑產業創新區”為定位,統籌規劃開發豐順、大埔、梅縣、梅江、蕉嶺、平遠等地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富集區,推進大健康產業和體育休閑、文化旅遊重點項目建設,發展以生態資源和客家文化為特色、以養生健康休閑為重點、以文化旅遊產業為載體的現代旅遊產業集群,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休閑示範城市。至2021年,區域內旅遊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建成一批大型養生健康體育休閑旅遊綜合體。
六組團
立足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依托興寧、平遠、蕉嶺、大埔、豐順、五華六個縣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縣城為核心,以中心鎮、專業鎮為節點,以產業園區為載體,以交通、水利、信息、環保等基礎設施為支撐,打造特色主導產業,以工哺農、以城帶鄉,促進縣域經濟特色化、組團式發展,城鄉統籌發展。至2021年,全市縣域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30000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長10%左右。
“一區兩帶六組團”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三者相互聯係、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一區”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和引擎,以梅州中心城區和中國特色小鎮雁洋、全國重點鎮佘江為平台,構成全市科創、商旅、物流和文化中心,服務“兩帶”產業建設,輻射引領“六組團”互動發展。“兩帶”是產業成長帶,以產業提質增效促進“一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和人口規模發展,帶動“六組團”振興發展。“六組團”既是“一區兩帶”外延發展的承接空間,也是“一區兩帶”建設的基礎支撐。
全麵從嚴治黨
加強思想理論武裝 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堅持把理論武裝、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化運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強化學習黨章黨規黨紀,引導黨員幹部增強“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嚴格落實黨章要求和《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幹準則》,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 鍛造擔當有為的中堅力量
嚴格貫徹執行《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選好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嚴格執行《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落實《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強化黨委監督主體責任和紀委專責監督。認真落實《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若幹規定(試行)》,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幹事創業氛圍。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築牢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
牢固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全麵落實各級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的第一責任。大力推進強鎮幫村,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嚴格執行駐點聯係群眾製度,建立健全市縣鎮村四級聯動問題解決機製,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規範村級組織運作機製,全麵推進村級綜合服務平台建設。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
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治理作風存在問題,嚴防“四風”反彈回潮。嚴格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整治“為官不為”行為。貫徹落實“三個區分”原則,健全激勵機製和容錯糾錯機製,支持鼓勵各級幹部敢擔當、善作為。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形成團結幹事的良好局麵
加強黨委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堅持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發揮政協職能作用。全麵加強統一戰線建設,加強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加強黨管武裝工作,重視做好新形勢下的老幹部工作。
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中央“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麵”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兩大振興政策”,扭緊“三大抓手”,建設粵東北門戶樞紐城市,打造綠色產業發展基地,創建廣東文化高地和全域旅遊先行地,集中優勢資源、集聚創新要素,加快構建“一區兩帶六組團”發展新格局,與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未來五年的總體目標:經濟發展、民主法製、文化建設、人民生活和資源環境五個領域指數,基本達到我省“十三五”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評價要求,生態發展區的主體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和發揮。至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力爭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農村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與全省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至2021年,全市生產總值力爭突破1600億元、年均增長8.5%左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7000元、年均增長8%左右。
未來五年的主要任務:構建“一區兩帶六組團”發展新格局。基本內涵是,立足梅州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構建快速交通體係和現代信息基礎設施為支撐,以發展新型工業為主導,以發展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為特色,以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為引擎,以城市綜合服務能力的顯著提升支持縣域和城鄉統籌發展,推動發展轉型、產業升級、城市升值。
今後五年重點工作
◆狠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發展條件
加快構建對外綜合交通體係。統籌公路、鐵路、航空和水路交通建設,連接贛南閩西、貫通長三角,努力打造珠三角、汕潮揭東進北拓內陸腹地的橋頭堡。重點推進“兩高一場”建設。建成6條高速公路,規劃一批中長期項目,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建成梅汕高鐵,推進龍川至梅州至龍岩、瑞金至梅州鐵路建設,使梅州全麵邁入“高鐵時代”。支持梅縣機場增加航線,拓展梅州與國內及東南亞主要城市的空中通道。
完善水利能源信息基礎設施。加快高陂水利樞紐工程、益塘水庫引水工程建設,全麵完成2000公裏中小河流域治理任務。推進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深入實施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全市農村廣泛利用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建成覆蓋城鄉的高性能互聯網。
◆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 建設具有客家特色的城鎮群
紮實推進嘉應新區起步區建設。以梅江為軸線,建成江南新城、芹洋半島、梅縣新城,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至2021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達到70萬左右,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
優化提升江北老城區。以梅江區為主體,著力保護利用曆史文化街區,擦亮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品牌。以文化公園周邊、周溪河流域、黃塘河流域三個區域為重點,規劃建設足球文化公園、教育文化新區、保健療養社區。
統籌建設縣城和中心鎮。根據交通區位、產業基礎、人口規模和功能定位,著力建設經濟實力較強、人口規模適宜、人居環境優越,有曆史記憶、地域特征的縣城。每個縣(市)要花大力氣抓好中心鎮的建設,著力增強圩鎮公共服務供給,提升產業、人口吸納能力,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積極培育一批特色小鎮,因地製宜發展文化旅遊、健康養生、體育休閑、商貿物流、農林牧漁等優勢產業。
◆以發展新型工業為主導, 推進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建設
加快集聚帶核心園區建設。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要加快建成綜合保稅區、創新創業孵化園、鐵路貨場物流園,打通園區快速幹線,高標準建設集聚帶水務環保等基礎設施。把產業園區建成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主導全市工業發展的新引擎。
致力推動其他園區及集聚地建設。支持各縣(市、區)設立園區投資開發公司,與相關金融機構合作,放大廣州(梅州)幫扶基金和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股權基金的作用,大力推進工業園區(集聚地)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力爭至2021年,各縣(市)園區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0%以上,打造縣域經濟的增長極。
鼓勵和支持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設備更新、機器人及智能設備應用,改造升級煙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礦冶加工等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新電子等新興產業。深化實施“鄉賢回歸投資興業”工程,推進穗梅產業共建,力爭每年引進一批大項目、好項目。
◆以發展全域旅遊為引領, 加快建設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
發展大健康和旅遊主導產業。著力打造健康養生、長壽食品、體育休閑等重點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健康養生、文化體驗、森林旅遊、溫泉度假、綠色農業等新業態新產品。分階段、有重點,打造梅州城區旅遊核心、沿江濱水旅遊發展帶,以及平遠蕉嶺為主的健康山水養生集群、雁洋大埔為主的文化慢城旅遊集群、豐順為主的風情溫泉度假集群。
推動城鄉環境優化升級。持續推進“綠滿梅州”大行動,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實施省《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全域村莊整治,活化利用好一批客家特色村居、曆史文化名鎮名村,建設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美麗梅州。
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建設富硒農產品種植基地,開發長壽農產品。實施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培優工程,推進集約化產業化經營,建設農產品倉儲物流和電商體係,創建全國快遞服務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有名氣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培育新型農民,實現耕山致富。
◆以組團式發展為特色,提升縣域經濟整體實力
興寧組團:圍繞建設梅州副中心城市,加快開發南部新城,推進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水口工業園和城南物流園區建設,重點發展裝備製造、五金機電、商貿物流產業,努力建成粵東工貿重鎮。
平遠組團:圍繞建設精致休閑山水城鎮,統籌縣城和石正、東石、仁居三鎮發展,推進廣州南沙(平遠)產業轉移工業園和五指石景區建設,重點發展稀土新材料、家居建材和旅遊產業,建設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
蕉嶺組團:圍繞建設山水綠城,統籌桂嶺新區和美麗鄉村建設,擦亮世界長壽鄉品牌,推進廣州南沙(蕉嶺)產業轉移工業園擴能增效,著力打造長壽健康、新型建材兩大主導產業,建成梅州綠色發展先行地。
大埔組團:圍繞建設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推進縣城和高陂、大麻、茶陽三鎮聯動發展,加快廣州海珠(大埔)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重點發展電力和陶瓷產業,打造電力基地、陶藝新城、美麗山城,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縣。
豐順組團:圍繞建設梅州南大門、潮汕後花園,推進豐順新區與公式隍、潭江、砂田、豐良等鎮的綜合開發,大力發展體育休閑和溫泉旅遊產業,形成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的龍頭帶動效應;加快廣州海珠(豐順)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努力建設“中國電聲之都”。
五華組團:圍繞建設“工業新城、宜居五華”,擦亮“球王故裏”品牌,推進琴江新區和安流、華城兩個中心鎮建設,加快廣州番禺(五華)產業轉移工業園、河東工業園建設,重點發展五金機電、自行車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力爭建成創業興業新城。
◆突出創新驅動發展, 集聚科技人才資本等關鍵要素
創新科技供給支撐產業發展。大力培育和引進先進技術和引領型創新企業,設立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研發機構。加快構建新型研發體係、孵化育成體係,提高服務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
創新機製體製推動人才集聚。研究製定人才引進係列計劃,探索設立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創建全球客家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有重點地引進培育行業緊缺人才和領軍人才。發揮梅州籍院士、專家和大學校長眾多的優勢,建設院士驛站等新型智庫,推動鄉賢信息回饋、智力回鄉、技術回援。
創新運營模式提升融資服務。設立發展基金,爭取政策性銀行中長期貸款,運用地方政府債券、股權投資增資擴股等形式,籌資支持產業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鼓勵企業上市直接融資,發展高新技術項目,提升創新能力。
◆全麵加強社會建設,著力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創建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實施“名校名師”工程,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品牌學校。打造廣東文化高地。推進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做好圍龍屋“申遺”工作。設立文化產業基金,扶持文創園區、骨幹文化企業,形成創意產業“梅州板塊”。實施“健康梅州”工程。把市人民醫院建成粵閩贛邊區域性醫療中心。落實《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規劃》,大力發展群眾性足球運動。
全麵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建立財政民生投入增長長效機製,堅持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建立健全公租房製度,解決貧困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完善新型社會救助體係,建立完善重點青少年群體、老人和婦女關愛服務體係。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化穗梅對口幫扶,推進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和全市63045戶175917名相對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推進依法治市。全麵推進“法治梅州”建設,探索地方立法實踐,全麵完成村(居)行政服務平台建設,探索以村民小組為單元的村民自治。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發掘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創新開展革命文化、蘇區文化宣傳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塑造新時期梅州人精神。
◆深化改革開放,激發振興發展動力和活力
強化改革攻堅。進一步推進戶籍製度改革,促進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全麵實施分級診療,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進文化體製改革,深化教育領域改革。改革農村產權製度,健全農業支持保護製度,完成農村土地確權和集體林地股權改革。
擴大對外開放合作。辦好世界客商大會,創建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客屬地區的交流合作,積極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繼續深化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繼續加強與非洲國家衛生醫療合作,發揮梅州青蒿素藥品援非抗瘧的作用。
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社會信用體係、市場監管體係。落實國家新一輪正稅清費政策,減輕企業社保、稅負等製度性交易成本,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逐步形成吸引投資的政策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