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市創模辦獲悉,我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26項考核指標中,已有16項自評達標,6項接近達標,未達標需重點突破的4項,相比一年前(達標6項,未達標6項)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全市正以創模為抓手,發起一場“綠色衝鋒”,全麵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增創生態環境新優勢。
落實責任
全力實施五大工程
我市創模主要包括“優化經濟發展工程”“環境質量提升工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生態環境安全建設工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工程”五大工程,兩年來共實施了153項創模重點工作任務。
為全麵落實創模責任,市委市政府與市直有關單位和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責任書,舉全市之力抓好各項重點任務的落實,力爭2017年實現創模目標。
創模成為了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大合唱”。在機動車汙染防治方麵,公安、環保密切配合,實施黃標車闖限行區電子警察執法,出台黃標車提前淘汰獎勵政策,加強機動車排放汙染物檢測機構管理,去年全市完成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11492輛,全麵完成省下達任務。在小流域綜合治理方麵,水務部門全力推進梅江區黃塘河(紮田水)、白宮河和梅縣區新彰河、葵嶺水等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梅江區周溪河、梅縣區隆文河(隆文鎮段)等中小河流整治。至目前,全市40多個鎮村開展了農村連片整治工程,平遠縣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範縣建設,有效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
強化治理
努力償還環保舊賬
由於經濟欠發達,梅州存在著環保投入欠賬多、環保能力建設薄弱、環境保護壓力加大等問題。突出表現在環保基礎設施不完善、畜禽養殖汙染威脅江河水質、部分小型企業非法排汙、老礦區生態破壞嚴重等等,亟需開展一場全方位、全覆蓋的環境綜合整治。
為此,市政府建立重點環境問題綜合整治製度,從去年6月起,每季度由市政府常務會議掛牌督辦十大環境問題,實行綜合治理、限時辦結。在政府主導、掛牌督辦的推動下,各縣(市、區)政府和園區主動承擔起責任,掀起一股環境整治旋風。大埔縣城區飲用水源地建起隔離防護欄和防護網,防止垃圾的傾倒,解決了數十萬居民飲水的後顧之憂;困擾興寧市刁坊鎮多年的稀土礦廢礦區完成複綠,解決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汙染問題;梅江支流小密河旁邊豬場關閉,水質變好……
目前,去年第三、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十大重點環境問題全部按時間節點要求基本完成。今年第二季度的十大重點環境問題的整治正按計劃推進。
夯實基礎
力爭不欠汙染新賬
在償還舊賬同時,我市通過推進創模,夯實環境保護基礎,力爭不欠新賬,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近年來,梅州強力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梅州城區環保能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2015年10月底開工建設;投資1500多萬元完善現有梅州城區生活垃圾場處理設施;114個鎮(街)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站,2042個行政村全部配備垃圾收集點;全市已有19個中心鎮建成汙水處理設施;采用PPP模式的梅州市城市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中心正在積極籌建;正在規劃建設江南新城6.66平方公裏範圍內17公裏地下綜合管廊;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總日處理能力達13.7萬噸的15座汙水處理廠、汙泥處理中心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理中心,也從今年開始分期建設。(記者 練海林 通訊員 張文梅 甘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