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  > 今日風采 > 環境保護
優生態強治理綠色產業興
——梅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3-08-17 10:28:34  瀏覽:-
字號:

WechatIMG7522.jpeg

梅縣區石扇鎮巴莊水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區一景

 

  生態是梅州最大的優勢。一直以來,我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之以恒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協同推進減汙降碳,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綠色成為梅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環境質量穩提升 藍天白雲成“常客”

  在梅江區,周溪河曾被認定為黑臭水體,市民經過河流要捂鼻而過,經過綜合整治,周溪河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美,迎來休閑散步的市民;在梅縣區,昔日髒亂差的石扇鎮巴莊村水流域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治理後的水環境顯著改善,河岸的紅杉樹林鬱鬱蔥蔥,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我市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主要生態環境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今年1月至7月,梅州市地表水省考以上斷麵水質優良率為93.75%,與潮州市交界的韓江赤鳳斷麵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無劣Ⅴ類水體斷麵;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均保持在Ⅲ類及以上,達標率100%;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全市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這個夏天,藍天白雲、雨後彩虹頻頻“刷屏”梅州市民的“朋友圈”,市民在綠意盎然、空氣清新的環境裏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攀升。據初步統計,今年1月至7月,梅州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AQI)為99.5%,暫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米。梅州城區和各縣(市、區)六項主要汙染物指標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

  生態修複成效顯 昔日礦山披“綠衣”

  鐵山嶂廢棄礦區生態綜合治理修複工程(興寧部分),是梅州市山水項目的重點示範項目之一,經過一年多的治理修複,目前工程總體進度已完成76%,進入百日攻堅階段。在削坡減載、修複溝穀、土壤治理等措施推動下,露天開采已有50年的礦山逐漸複綠,在陽光下重新煥發生機,待今年底項目竣工後,下遊村民將迎來更安全、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自2021年成功申報廣東南嶺山區韓江中上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項目(簡稱“梅州市山水項目”)以來,我市圍繞5個修複單元,紮實推進“修山理水、營林調田、控汙保湖、生態修複”等17項工作,穩步推進84個具體子項目。“為避免出現‘攤大餅’‘撒胡椒麵’等問題,我市突出重點示範,遴選了鐵山嶂廢棄礦區生態綜合治理修複工程、五華縣華城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項目、蕉嶺縣新鋪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豐順縣榕江北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作為全市的4個重點示範項目來推進,努力形成可借鑒、可複製、可推廣的‘梅州經驗’。”市山水辦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梅州市山水項目的其中6個具體子項目已完工並驗收,72個正在施工,2023年度新增6個對標績效目標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準備施工,全市生態修複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綠色產業前景廣 發展底色更“靚麗”

  依托生態資源稟賦,我市各地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途徑,形成一係列有益探索。

  蕉嶺縣素有“粵東竹海”之稱,全縣共有15萬畝竹山。為了讓“竹山”變“金山”,近年來,蕉嶺縣積極謀劃“兩核一區”,即以皇佑筆林場、竹海公園兩大新型毛竹產業發展基地為核心,在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創建毛竹產業示範園區。“目前,公司正大力發展竹製品深加工,項目一期工程的普竹板和竹炭生產線已正式投產,還有4條生產線力爭今年投產。兩期項目共16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後,年產值可達6億元,為縣域帶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廣東健態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嚴蘭明說,當下,蕉嶺毛竹資源正加快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必將引領群眾走出一條效益高、生態美、可持續的綠色致富路。

  時下正是水飲銷售旺季,位於五華縣郭田鎮的百歲山(梅州)飲料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兩條生產線24小時不停運轉,吹瓶、灌裝、貼標等程序一氣嗬成,基地每天生產礦泉水約12萬箱,主要銷往上海、福建、粵東等地。今年上半年,該公司生產總值接近9000萬元,無可厚非的是,優質水資源已成為五華縣經濟發展的新優勢之一。

  白鷺湖上飛、魚兒水中遊、綠色產業興,這是梅州良好生態環境的生動注腳。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使梅州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客都大地更加多姿多彩。(記者 江嬋 吳麗伶 賴鋒 楊喬穎  通訊員 梅環宣 梅自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