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門 梅江區教育局
       學校性質 公辦
       詳細地址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黃塘路
       聯係電話 0753-2202697 2203429
       學校介紹

    樂育中學是梅州市創辦最早的中學之一。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邑人黃墨村、吳登初與德、瑞、法基督教巴色差會傳教士馬謨鼎、淩高超合作,在梅城北門崗文祠創辦務本中西學堂。次年,傳教士淩高超認為學堂要由教會辦理,便從務本中西學堂分出部分師生另辦樂育中學西學堂,初借城內淩、杜兩家祠上課,後遷城西黃塘新校更名為樂育方言學校,旋又改為樂育中學。

    當時學校為便利學生能畢業後升入上海同濟大學就讀,特開設德語課,除國文、曆史、地理采用漢語講授外,其他各科均用德育教學,是全國用德語教學的四間中學之一。是年,校名改為樂育德文中學校。1914年由萬保全(瑞士人)任校長。萬在任期間,陸續興建校舍,開辟體育運動場。在校興起近代足球運動,開創梅縣足球運動之先河。這段時期,學校治學嚴謹,校風優良,畢業生投考各大學均獲錄取,聲譽日隆。原嘉應五屬和閩贛邊區各縣慕名而來的學生為數不少。1920年至1925年間,校舍逐年擴建,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成為一兼具有相當規模的中學。

    1926年秋,革命潮流激蕩,樂中掀起收回教育權的學潮。1927年巴色差會宣布樂中停辦。1928年在各地方麵熱心教育事業人士的關懷下,組織校董會,籌措辦學經費,進一步完善校舍,擴建運動場,充實圖書館、儀器設備,聘請曾誌明博士為校長。自此樂中為華人接辦,學校逐年有所發展。

    1949年9月,梅縣解放,1950年梅縣聖約瑟中學並入我校。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樂育中學,學校由私立中學改為公辦中學。同年,梅北中學高中學生又合並到樂中。學生人數由之前300餘人增至1000多人教職工由30多人,增至80多人。1960年,學校改名為“黃塘中學”;1961年秋停辦高中,改名為初級中學;1969年複辦高中,學製為高、初中各兩年。

    1988年撤銷梅縣市,設立梅江區,校名改為“梅州市梅江區樂育中學”。現在學校高中有15個普通班,2個職業班;初中有24個班;有一批學生考進大專院校深造。高考升學率居同類學校前列。

    學校占地麵積41514平方米,其中綠化占地25108平方米,新建校舍麵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中華總商會會長曾憲梓先生及其夫人黃麗群校友捐建的“麗群樓”和“麗群大禮堂”;旅港鄒耑金、塗祿昌校友捐建的“八十五周年紀念圖書館”;香港嘉應商會名譽會長黃華先生捐建的“兢業樓”;旅印尼校友姚仕偉先生和李運釗先生捐建的“暢群樓”;海內外校友捐建的“八十五周年紀念樓(科學館)”;旅泰實業家餘木泉、鍾愛仙校友伉儷捐建“新北校門”;旅印尼實業家黎次珊校友、湯建英女士捐建的“建山樓”;由黎次珊校友牽頭和同屆及部分廣州校友捐建的“南校門”;旅港校友林苑如複建“明露亭”;2007年校友捐建“校友樓”、鄒耑金、鍾愛仙等境外校友捐建“師恩樓”,曾憲梓博士、黃麗群校友捐資200萬元把運動場改造為標準塑膠運動場,使學校容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學校建校120年來,培養高、初中畢業生計有30000多名。他們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在各自的崗位上對社會作出不同的貢獻。這些畢業生當中,有不少專家、教授、工程師、醫師、實業家和各級黨、政、軍領導幹部。據不完全統計,我校校友中獲學部委員、院士稱號的有:梁伯強、鍾士鎮、江歡成、劉迪華4人;在國外獲博士學位的有梁伯強、陳安良、羅潛、曾誌民、古鴻烈、羅耀明、曾立勝、吳乃龍等47人;校友中評為教授、副教授的有何凱宣、吳道鈞、羅伯誠、劉權章、謝聯發等100多人;評為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主任醫師的有100多人。更多的校友在工、農、商、學、兵、教育、科研各條戰線上發揮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