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春光明媚,萬物滋榮,全國兩會如期而至。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和代表委員們一道登高望遠,共商國計民生、同謀發展偉業。
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看望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習近平總書記三下團組,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等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諄諄話語,殷殷囑托,向會內會外傳遞發展信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強大動力。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也是近年來全國兩會始終聚焦的重要主題。習近平總書記每年下團組時,都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深刻闡釋、作出戰略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鬥力增長極”……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當前與長遠、統籌區域和全局,進一步係統闡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領航定向。
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抓住生產力轉型升級的契機,就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從去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大概念,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重要部署,再到新春伊始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進行係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論自覺,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問題。這次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每次下團組都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進一步闡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過去一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增長5.2%;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國產大飛機C919投入商業運營,國產大型郵輪成功建造,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球比重超過60%……政府工作報告裏,一組組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升的亮眼成績,彰顯著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機和韌性,生動表明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這樣的成績也讓我們更加堅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下,堅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就一定能創造中國經濟的新輝煌,創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看望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的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習近平總書記勉勵科技界委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擔當起科技創新的重任,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必須著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既注重以科技創新提升改造傳統產業,也著力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以社會生產力的新躍升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持久動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係統性工程,既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也是全麵深化改革的必答課題。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指明了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以全麵深化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作出部署,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才能讓更多人才和成果競相湧現,才有更多力量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張阿漫說。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把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辯證統一起來,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廣大環境資源界委員要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貢獻。”參加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聯組會時,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飽含對生態文明建設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是對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再動員、再部署。“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正如不少代表委員所說,新征程上,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牢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底線,全麵準確落實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方針,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道出了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深一層的考量。處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是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各不相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要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2024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導激勵廣大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人民,始終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占據最高位置,擁有最重分量。從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到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再到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每次全國兩會,“人民”“民生”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論述的關鍵詞。擲地有聲的話語,印證著“人民至上”的不變宗旨,彰顯了“我將無我”的崇高境界,詮釋出“不負人民”的永恒初心。
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從強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到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發展與民生之間的關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在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
“2023年,各級財政用於教育等重點民生領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長了25.5%。”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曬出”的“賬本”,直觀體現了民生保障力度的持續加大。過去一年,一張張民生清單,承載著濃濃的為民情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6.1%,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保障性租賃住房開工建設和籌集213萬套(間),年末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336萬人、566萬人、1054萬人……不少代表委員表示,百姓的身邊事、貼心事、具體事正不斷融入黨和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不斷變成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們將繼續推動高質量發展,讓現代化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是新征程上的奮鬥目標,也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守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應對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的挑戰,破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難題,都需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進一步把惠民生的事辦實、暖民心的事辦細、順民意的事辦好。
時刻關心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他們吃得怎麼樣、住得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對困難群眾的惦念,讓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業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楊震生深有感觸。楊震生告訴記者,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殘疾人格外關注關愛,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來到療養院看望截癱療養員。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殘疾預防和康複服務,完善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政策。“康複是生命的重建,不僅可以幫助殘疾人消除痛苦,還能獲得生活、學習和工作能力,為融入社會創造條件。”楊震生認為,要通過實施殘疾人精準康複服務,讓殘疾人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群眾關切的問題念茲在茲:“人民群眾什麼方麵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麵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基礎教育辦得好不好,關係著億萬家庭的幸福,是大民生。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連續兩年現場聆聽總書記下團組講話,在他看來,落實總書記要求,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以群眾認可為標準,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健康成長。“實現校內減負提質增效,應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通過開展科普講座、科學實驗、科技創作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張大冬對記者說。
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麵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檢驗推動發展成效,要看高質量發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質是否有新提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一係列任務,正是回應人民新期盼、滿足群眾新需求的生動注腳,再次印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前進道路上,無論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彙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黨心連民心,齊力能斷金。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鼓勵支持村民自主創業就業。“我們先後建起農業企業園、新農人培訓中心等項目,實施了代村商城提質擴容增收行動,引導群眾依靠勤勞和智慧創造財富,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7.2萬元。”紮根鄉村26年的全國政協委員、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告訴記者,“千萬工程”經驗是推進鄉村全麵振興的科學方法,接下來將與群眾一道,努力打造未來鄉村,向著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紮實邁進。
提振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堅定信心、真抓實幹
隻有真抓才能攻堅克難,隻有實幹才能夢想成真。“激發全黨全社會創造活力,提振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提振全社會發展信心,黨員幹部首先要堅定信心、真抓實幹。
真抓實幹是我們黨應對挑戰、開拓進取,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在全國兩會上反複強調的重要內容——從指出脫貧攻堅必須“真抓實幹、精準施策”,到麵對疫情衝擊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再到要求高質量發展“必須抓緊抓好”,這些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激勵著全黨和全國人民迎難而上、砥礪前行。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麵臨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形勢越複雜、任務越艱巨,就越要強調堅定信心、真抓實幹,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突破、一個困難一個困難解決,努力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更大成就。
真抓實幹,首先要有科學的理論武裝。過去一年,全黨上下紮實抓好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達到預期目的,取得明顯成效。成績來之不易,必須乘勢而上,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的“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建立長效機製”。代表委員紛紛表示,奮進新征程,必須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奮發進取的智慧和力量,凝心聚力促發展,求真務實抓落實,唯此才能不斷創造經得起曆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黨的大敵、人民的大敵。真抓實幹,必須和這些不良風氣鬥爭到底。“不要搞那些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在務實功、求實效上下功夫”……在近年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整飭作風提出明確要求,推動黨風社風不斷向上向善。今年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引發了不少代表委員的共鳴。大家一致認為,這一要求切中要害,麵對當前的形勢任務,必須把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盯影響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影響高質量發展的不作為亂作為、加重基層負擔以及權力觀扭曲、政績觀錯位等現象,不斷改作風樹新風,把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手腳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真正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謀事業、抓落實、促發展上。
“‘匠’字就是在專業領域中對自己‘斤斤計較’一點,曆經磨礪方能實現突破。”在江蘇代表團審議中,孫景南代表的發言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點頭讚許。正所謂“沒有金剛鑽,攬不了瓷器活”,真抓實幹,不僅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沒有相應的能力素質,在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麵前就會亂了陣腳。代表委員一致表示,要勤學苦練、增強本領,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眾、防範化解風險的本領,以過硬本領展現擔當作為。
真抓實幹,關鍵在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把各方麵的幹勁帶起來”,在參加政協聯組會時指出,“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要光在那兒批評、指手畫腳,而是真正行動”。作為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主力軍,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堅決當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幹家。隻要全黨上下團結一心、埋頭苦幹,就一定能提振各方信心、凝聚強大力量,把各方麵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形成生機盎然、爭先恐後的發展氛圍,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