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暖風習習 廣東向新
發布時間:2024-03-12  來源:南方日報  瀏覽次數:233   字號:

  踏春而來的全國兩會圓滿落下帷幕。

  3月4日至11日,近5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共赴盛會、共商國是,他們認真履職、踴躍建言,把民聲民意帶到兩會現場,把中央精神傳遍四麵八方。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關鍵一年,廣東何為?走在前列,廣東何以?

  沐浴著習習暖風,代表委員帶著履職的行思、人民的期盼返粵,滿懷熱忱投身廣東現代化建設,在新起點上推動“廣東向新”。

  向新,要有奮鬥的“勁頭”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催人奮進。

  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來自廣東的代表委員,交流著“新”得與收獲,激發起感恩奮進的更大勁頭。

  這是不斷向上突圍的闖勁。對以製造業立省、當家的廣東而言,“Made in Guangdong+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層出不窮,容不得慢吞吞、磨洋工。

  “要不斷追求技術升級,讓每一個產品走在別人前麵。”全國人大代表、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以豐富的實戰經驗力證“科技創新永遠在路上”。在全國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東生看來,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建設潛力無窮,“敢投資未來才有未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孫誌嘉則呼籲,組建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戰隊”,集中精銳解決國家戰略科技問題。

  這是抱持長期主義的韌勁。“大灣區人”同煲同撈,同心同行。大家在熱議“粵港澳大灣區”連續8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感歎著“灣”有引力、內通外達,紛紛表示將化時代機遇為血脈相連、雙向奔赴的行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改委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將爭取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率先突破,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卡點堵點。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會長何雪卿期待,更多灣區青年能迎來更大發展機會。“希望中國科技館到香港開館。”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相信,科創教育的交流互促將發揮更大牽引力。

  這是勇於攻堅克難的衝勁。如何把老百姓“想的事”變成政府“幹的事”,把政府的“民生清單”變成老百姓的“幸福賬單”?代表委員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出一個個接地氣的意見建議。

  “飲品添加劑標注不明確,必須改!”全國人大代表、惠州市惠東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主任黃豔把調研思考寫進履職建議。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說,為更好滿足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應大力鼓勵養老產業發展,為市場化的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更多金融資源支持,讓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周琳建議,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輸送技術人才的同時,也輸送管理人才,變“輸血”為“造血”。

  牢記囑托,奮發有為。此時此刻,“勁”道的廣東,春色滿眼,壯誌滿懷。

  向新,要有務實的“幹頭”

  用幾個關鍵詞形容廣東,你會想到什麼?

  3月7日上午,在廣東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上,南方日報、南方+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前來采訪的中外媒體記者,他們不約而同提到了“開放”“務實”“肯幹”。

  代表團的主動邀請,更是讓廣東的這一“人設”更加鮮活。當天,200多名中外記者被邀請進入代表發言區與代表們零距離接觸、多角度拍攝。這一貼心舉動,贏得眾多中外記者點讚。歐洲時報記者黃冠傑說:“百聞不如一見,今天真實感受了廣東的開放務實。”溫哥華中文電台記者劉俊良評價:“展現了廣東對外開放的積極態度。”

  “開門迎客”,源於廣東自信開放的胸襟氣度。而能有如此胸襟氣度,關鍵是平時有“幹頭”,現場才有“說頭”。

  幹,就得奔著解決問題幹。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廣東正以最強共識、最大力度補上這塊短板,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熱火朝天、落地見效。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廣東省委會主委程萍呼籲,廣東種業創新要素齊備,創新氛圍活躍,加上氣候溫和,物種資源豐富,非常適合打造成為中國的“種業矽穀”。隨著廣汕汕高鐵等交通大動脈建成通車,全國人大代表、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鎮梅隴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劍川期待“高鐵效應”不斷放大,吸引更多遊客坐著高鐵來趕海。

  幹,就得搶抓重大機遇幹。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機遇重大、勢在必行。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說,當前全球經濟複蘇乏力,呼籲加快行業協會、商會立法,助力越來越多的廣東企業、中國企業“出海”。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陳倩雯則呼籲企業“組團出海”,讓企業出海綜合服務體係更健全。“今年前2個月訂單同比增長了18%。”全國人大代表、陽江十八子集團總經理李積回說,拓展市場的腳步一刻也不能停。

  幹,就得更可持續地幹。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也是尊重規律持續發展的“必選項”。如何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向新、向綠、向未來。

  立足於自身老本行,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智薈藍天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環保工程師蘇榮歡希望,出台針對綠色技術的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政策,降低綠色技術的初始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廣東省委會主委魯修祿呼籲,加快製定碳排放年度目標和碳預算方案,實現靈活管控和高效調控。廣東是我國紅樹林麵積最大的省份,全國政協委員、陽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黃顯良希望,進一步加大對紅樹林的關注和保護力度,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廣東,務實敏行,在現代化建設中勇闖新路、走在前列。

  向新,要有向上的“奔頭”

  有勁頭、有幹頭,未來就更有奔頭。

  春種秋收,是一幅用勞動與汗水繪就的畫卷,更是向新向上、全力奔赴的圖景。

  奔頭,是更紅火的日子、更好的生活。

  全國人大代表、揭陽普寧市潮菜廚師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陳育群很有發言權,她的徒弟、曾經的“調皮鬼”如今當上主廚,月薪3萬元,成為“全村的驕傲”。全國人大代表、清遠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王貴清心心念念的是,盡快建起“半小時醫療圈”,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奔頭,是更興旺的事業、更大的作為。

  全國人大代表、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蘆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葉繼聯期待:“產業更旺、腰包更鼓、家鄉更美!”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造”,全國人大代表、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馮興亞並不滿足,“關鍵技術的突破、前瞻技術的研究”,是他下一步最關心的事。

  奔頭,是更執著的求新、更美的未來。

  “人工智能+”,一場顛覆性的科技革命正在展開,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期待,這一未來的核心技術,能形成生態、加速成長。說起創新,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工商聯主席、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誌列信心滿懷:“繼續攻克‘卡脖子’問題,鍛造‘撒手鐧’技術,研發更多‘根技術’,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奔頭是什麼?是千家萬戶的幸福,是萬家燈火的溫暖;是“誰不說我家鄉好”的豪情,是“當家還看廣東造”的壯誌;是向新而行的驅動力,是向上搏擊的爆發力。

  這個春天,暖風習習,向新的廣東,熱氣騰騰、活力滿滿!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