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六朝博物館的建設故事。“顆粒歸倉、守護城牆”,8年來他們將流落在外的明城牆磚一塊塊征集起來,收回了40多萬塊。習近平總書記凝神靜聽,叮囑宋燕、叮囑廣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希望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多一些和博物館的深度接觸,進一步增強曆史感。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新時代以來,在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與代表委員深入交流、共話文化傳承發展大計:指出“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勉勵“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委員傾心交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彰顯了一以貫之的曆史自覺、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傳承與發展是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副院長舒勇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介紹,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打造新時代的國家文化符號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未來,他將在全球100座城市打造100座“絲路金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此前,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上談到,雲岡石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將堅持保護第一、加大科技力度,在雲岡石窟的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方麵持續發力,做好文化遺產代際傳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兩會會場內,“文化”是熱詞。會場外,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迸發。今年春節期間,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裏過大年係列活動接續上演;潮汕英歌舞、重慶銅梁龍舞等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民俗活動刷屏走紅;殷墟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展出近4000件套文物;黃梅戲、昆曲等通過新媒體、新技術的加持,在社交平台上受到很多年輕人喜愛,古老的戲曲藝術煥發新的活力……近年來,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麵。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2024年全國兩會立足新方位、描繪新藍圖,凝心聚力、團結奮進,推動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這其中,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題中應有之義。廣大代表委員紛紛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眼新的文化使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與部署,“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等。不少代表委員共同聚焦文化建設、文旅融合發展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
3月7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14位委員作大會發言。徐曉蘭委員代表致公黨中央發言時建議,“持續拓展文化和旅遊消費”“開展音樂節、藝術街區等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鼓勵國潮風與非遺產品、老字號相結合,加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宣傳”。此前多位代表委員還提出“進一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把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深、更實、更有成效”“立足城鄉特點,打造更有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構築共有精神家園”“出台鼓勵藝術家對外交流的政策,推動文藝精品‘走出去’提質增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意見建議。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闊步春風裏,奮進新征程,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實施好文化惠民工程,賡續生生不息的曆史文脈,不斷激活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