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國家憲法日。“2023年度法治人物”“2023年度致敬英雄”在這一天揭曉。
在10名“2023年度法治人物”和3名“2023年度致敬英雄”中,有紮根基層傳播法律知識化解糾紛的普法宣傳員,有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維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律師,有堅守在監管改造一線忘我工作的監獄人民警察……他們默默耕耘、辛勤付出,他們發揮所長、盡己所能,他們開拓創新、勇於爭先;他們用行動捍衛公平正義,讓法治信念薪火相傳,讓法治精神落地生根,讓法治陽光溫暖千家萬戶。他們以及千千萬萬法治工作者的擔當、堅持、付出,彙聚成推動中國法治建設的持續動力和磅礴力量。
在普法這條路上他走過了38個春秋
雲南省元謀縣司法局一級主任科員李學平是雲南省道德模範,他一生隻做了一件事:普法。
李學平是普法戰線上的一名“老兵”,從“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始終都有他的身影。他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普法產品的需求,把法律知識送入千家萬戶,為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作出了一名普法人卓越的貢獻。他曾獲評雲南省第七屆“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全國普法工作先進個人”、中央文明辦授予的“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1986年,“一五”普法規劃實施。領導考慮到他年輕,又是彝族幹部,便派他到當地彝族群眾聚居的元謀縣元馬區涼山地區開展普法工作。他二話不說,挎上帆布包,奔向大山裏的村村寨寨。然而,首次出征並不順利。在一次村幹部召集的村民普法會上,缺少經驗的他生硬地為村民宣講法律,結果,會沒開完,人快走光了。一位老大媽一臉茫然地說:“你到底講了些啥,能說點我們聽得懂的嗎?”這件事深深觸動了他。為此,他想了不少辦法,比如放電影,電影放起來,村民們從十裏八鄉趕來,他就在電影放映時“插播”普法宣傳。為了拉近群眾和法律之間的距離,他將相關的法律條款翻譯成彝語,在火塘會上使用民族語言進行法律宣傳。
一天,一名60多歲的大媽因贍養糾紛向李學平求助。大媽一共育有3個子女,她選擇讓小女兒為自己養老,希望大女兒給些贍養費用。然而,按照當地的習俗,為父母養老的子女可以繼承家產,其餘子女可不再盡贍養義務,大女兒堅持要按習俗辦,村裏老人們也都支持依照祖宗的規矩辦,萬般無奈之下,大媽想起了李學平,依稀記得他到村裏普法時曾提到,“有個什麼法專管兒女不養父母的”。李學平得知情況後,反複到大媽的大女兒家用彝語進行調解,把關於贍養的法律法規講得明明白白。最終,大女兒同意給母親支付贍養費。這件小事讓很多村民知道,“法律,是用得著的”,漸漸地,聽李學平講“法”的人也多了起來。
“我宣傳的時候,法律條文要念,但更多是要用老百姓能聽懂的話進行解釋,或者用身邊的例子說服他們。”看著村民由於不懂法而引發的矛盾糾紛,他愈發感受到在鄉村普法的重要性。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和摸索,李學平結合民族風俗喜好,借助彝族特有的左腳舞和花燈普法。他編寫含有法治宣傳內容的花燈126首、彝族左腳舞歌曲13首,與左腳舞曲巧妙結合,用民族文化詮釋法治。他還注意收集、整理轄區範圍內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典型案例,將這些案例拍攝製作成法治宣傳教育專題片《熱壩說法》。截至目前,已拍攝製作了16集《熱壩說法》法治宣傳教育係列專題片,成為楚雄州普法品牌創建的一張亮麗名片。
回顧“一五”到“八五”的普法路,李學平感慨道,從普法方式變化中,能看出法治中國的建設進程和巨大進步。普法工作也需要跟隨時代的進步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普法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覆蓋麵。雖然李學平已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但他還有樁心事未了,那就是:盡快培養一支“永遠不走”的基層普法工作隊。為了了卻這樁心事,他在堅持宣講法律的同時,一直在忙著“法律明白人”培訓的工作。
提及獲得“2023年度法治人物”的事,李學平平靜地說:“我隻是基層普法戰線上千千萬萬個普法宣傳員中的一員,這份榮譽是屬於大家的。”
這一吻激發出她強烈的責任感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兼西安分所主任方燕,在律師界是有名的“俠女”。她在維護老年人、少年兒童等困難群體合法權益方麵是出了名的“俠肝義膽”。
2019年的冬天,方燕前往陝西西安兒童福利院調研,當她抱起一名隻有8個月大、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的小嬰兒時,嬰兒的一隻小手緊緊地握住了方燕的手指,另一隻小手輕輕地撫摸她的頭發,小嘴巴貼在她的臉上,不停地親吻著她的臉頰。
“一個身心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竟然能夠如此強烈地表達他的愛與友善,那一刻,我的心被融化了,熱淚奪眶而出。從那時開始,我就決心盡全力幫助他們找到‘回家’的路。”此後,方燕圍繞收養製度提出了一係列建議,包括“鼓勵收養病殘兒童,完善兒童福利保障體係”等。最終這些建議分別被民政部和相關部門采納,並寫進民法典。法治明燈照亮了孤殘兒童“回家”的路。
為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家庭教育、未成年人防性侵、強製報告製度等,都成為方燕關注的重點,經過調查研究,她提出了多項相關議案建議,一些議案建議被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吸納。
“令我欣慰的是,法治的力量正在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更加純淨的天空。”方燕說。
家家都有老,人人都會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推動人類進步的同時也給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帶來了諸多不易,他們普遍麵臨著出行難、看病難、吃飯難等問題。為此,方燕做了專門的調研,提出了相關的議案建議。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維權難的問題,方燕提交了“關於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製度”“在全國律協及各級地方律協建立老年人權益保障專業委員會”等議案建議。在司法部的支持下,全國律協新設了老年人權益保障專業委員會,啟動了“守護夕陽紅,中國律師在行動”活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已經正式施行,不少醫院開設了老年人就診“綠色通道”,民政部也印發了《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這一係列措施給老年人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更讓他們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愛。
法律援助是一項暖人心的民生工程,為了讓困難群體打得起官司、請得起律師、能贏得正義,方燕先後7次針對法律援助製度建設及法律援助法提出建議。
在助老愛幼的法治軌道上,方燕以無畏的勇氣,發揮所長、盡己所能。
談到此次獲得“2023年度法治人物”的感受,方燕說,“獲此殊榮,我內心充滿了感恩,這份榮譽不僅是對我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律師隊伍的肯定。一老一小關乎千家萬戶,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大的牽掛,我願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他們發聲、為他們維權,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愛他們,為我們的老人和孩子等困難群體營造一個更加友愛的法治環境,用法治的力量傳遞愛,讓愛生生不息。”
他用生命詮釋監獄民警的使命擔當
在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米黃色台燈、褐色辦公桌、白色沙發、棕色書櫃依次陳列著,一切都如同山東省湖西監獄黨委副書記、副監獄長王軍在世時一樣。
當朝陽再次升起,湖西監獄裏卻再也尋不到昔日那個忙碌的身影。從警近30年,在工作一線上勤勤懇懇的王軍,於2022年6月17日因尿管癌醫治無效不幸離世,年僅51歲。
王軍之前在山東魯南監獄工作,從魯南監獄調任至湖西監獄,是2021年的事。到任新崗位,新人新麵孔,鮮有人知王軍的身體狀況。加上做事風風火火,說話擲地有聲的形象,讓人很難將他與“病”字相聯係。
其實,在魯南監獄工作時,王軍的身體已經出現大問題。
2020年2月,在一次專項行動中,王軍擔任臨時黨總支書記、常務副總指揮,牽頭成立了某關押點臨時黨總支和12個臨時黨支部,在短時間內動員160多人參加行動。從工作分配到後勤保障,作為黨總支書記的王軍都格外重視,事無巨細地一一過問。從早例會到各單位的每日巡查,再到日常大小事務的處理,在為期40天的行動中,王軍每天都是近乎連軸轉的狀態,通宵達旦更是常有的事情。
在高強度的工作下,王軍開始便血。隨隊醫生建議他盡快住院治療,卻被他拒絕了,他強忍疼痛,堅守一線。直至因病情加重,體力不支,不得不前往醫院“看病”。
被王軍輕描淡寫說的“看病”,實為一場大手術。那次,因病情拖延導致他的一顆腎被摘除。
調任湖西監獄之初,王軍就迎來了監獄改造擴建的大事,監獄臨時整體搬遷。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率領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建設基礎網絡,維修電網、雷達、周界監控等設施,完善罪犯視頻會見等係統。那時,他天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為妥善解決監獄曆史遺留問題,他在兩個月內,多次帶隊驅車前往煙台、濟南等地,對接地方黨委政府、協調解決曆史遺留問題。
離世前一周,王軍還念念不忘手頭上的工作。他打電話讓同事把文件送到家中,強忍病痛審閱簽批。“等你身體好些再幹,不行嗎?”看著虛弱的王軍,70多歲的老父親勸他。王軍卻說:“爸,我們工作性質不一樣,我不簽批,工作就推進不下去。”
事後,在整理遺物時,看著王軍生前榮獲的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先進個人、全省監獄工作先進個人等厚厚一摞榮譽證書,王軍的老父親淚眼婆娑地說:“兒呀,你是我一生的驕傲。”
王軍事跡讓所有認識他的人深受感動,他被追授為“2023年度致敬英雄”後,作為同事代表、湖西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李征說:“王軍是新時代焦裕祿式好幹部,是監獄人民警察學習的楷模。我們要弘揚英模精神,全力維護監獄的安全穩定,奮力推進監獄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平安中國和法治中國建設貢獻監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