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文化建設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集中概括和表達,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在賡續中華文脈、融通時代氣象中彰顯了我們黨堅定的文化自信,為深入踐行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穿越五千多年的曆史長河,多少艱難困苦、多少荊棘載途,是世世代代培育和發展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撐和豐厚滋養。新時代的中國之所以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從根本上源自底蘊厚重、堅不可摧的文化自信。有賴於曆史的醞釀與沉澱,放置在時空長卷上去丈量,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成為人類曆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是我們自信的底氣;黨的百年征程偉大實踐,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生機,實現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光明前景,為堅定文化自信進一步夯實了物質、製度、精神根基。紮根960多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見證古老文明的延續與創新、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的磅礴偉力,中華民族最有理由自信。這份強大的文化自信也成為激發中華民族創造力、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根本保證,成為鑄就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深層而持久的動力源泉。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新的起點上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全麵把握和更好推進“兩個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壯闊實踐中,深刻提煉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是取得成功最大法寶的規律性認識。在第一個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彰顯著我們黨高度的思想和文化主動,對中華文明發展道路連續性的自覺追求,對“中國向何處去”的自我決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正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第二個結合”從大曆史觀和文明觀的角度,從根本上解決了當代中國的文化主體性問題,真正創造了屬於我們這個時代新的文化生命體,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讓文化自信有了根本依托,這既是堅定文化自信、堅持文化主體性的重大成果、重要體現,也表明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展現出新時代文化自信自強的昂揚風貌。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以高度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以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堅持走自己的路,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深入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要以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以守正創新的無畏品格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既堅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堅守“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堅守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也紮根腳下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延續精神根脈,在“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還需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隻要我們不斷深化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勇擔文化使命,就一定能煥發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支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