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讓環境更美、群眾更舒心;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關切,辦好養老托育;根據需求安裝路燈,照亮群眾的回家路……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各部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察民情、解民憂,強力抓好民生保障。辦好一件件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所憂所盼的心頭難事,廣大黨員幹部就要把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落實到一件件具體的為民解難、為民造福實事之中,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一事未成、寢食難安的緊迫感,幹一件是一件,幹一件成一件。
共產黨當家就是要為老百姓辦事,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焦裕祿始終踐行“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麵前”這句誓言;穀文昌將“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奉為一生的信仰;廖俊波見到群眾時,經常會問最近有什麼想法,遇到什麼困難,有沒有需要幫助解決的……一批批優秀黨員幹部始終把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以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也為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精神和行動的標杆。
現實中,一些群眾的事遲遲沒有辦好,大多是因為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淡薄、政績觀出現了偏差,或者是工作方式方法不對。有的把“我覺得”當成“群眾覺得”,要麼怕“眾口難調”,要麼習慣於大包大攬,辦事不問群眾需求,自認為“我是為你好”,結果決策與群眾意願不對稱、不合拍;有的把“我”置於“們”外,自恃高明,最終工作陷入幹部幹、群眾看,政府買單、群眾不買賬的困境。
老百姓的事,要實實在在幹。能不能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既見初心使命,也見能力作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要對群眾有感情。隻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麵”,始終對群眾充滿真情,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才會時刻將群眾的冷暖疾苦記掛於心,用心用情用力把老百姓的事情辦好,從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群眾辦實事既要有誠心,也要講方法。“群眾的事同群眾多商量”,既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對於涉及切身利益的事,群眾非常關心,有自己的現實需求、想法看法。群眾有什麼需求意見,多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問一問,做事才能契合群眾的所思所盼。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不僅能齊心協力把事情辦好,更能增進幹群感情、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黨的二十大對“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出了全麵部署。廣大黨員幹部要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付諸行動、真抓實幹,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切實把更多民生關切變成民生福祉、民生願景變成幸福實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