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發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曆史宣告:“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號角吹響,催人奮進。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全麵落實黨的二十大關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項戰略部署,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這些重要觀點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貫徹、不斷豐富發展。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藍圖,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大部署。在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全麵係統深入闡述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新征程上,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紮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麼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精神,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康莊大道。腳踏中華大地,傳承中華文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黨和人民就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曆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要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秉持開放包容。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近代以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黨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曆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紮根。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博采眾長、兼收並蓄,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堅持守正創新。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要堅守正道,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推進創新,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