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全麵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⑦
發布時間:2022-07-07  來源: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417   字號:

  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麵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係,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製

  我們黨能夠依靠自身力量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深化改革、強化治理,推動執政能力整體提升,以黨永不變質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今年1月中旬,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召開之際,一部5集電視專題片《零容忍》播出,引發強烈反響。專題片共選取16個案例,采訪紀檢監察幹部、有關審查調查對象及涉案人員、幹部群眾140多人,生動講述全麵從嚴治黨、推進反腐敗鬥爭的故事,展示出黨和國家監督體係的巨大威力。

  監督是治理的內在要素,在管黨治黨、治國理政中居於重要地位。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從六個方麵係統總結了我們黨在反腐敗鬥爭中取得的顯著成效、積累的重要經驗,其中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製改革、國家監察體製改革,實現黨內監督全覆蓋、對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強化黨的自我監督和群眾監督,把發現問題、推動整改、促進改革、完善製度貫通起來,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為民用權”。全麵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必須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麵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係,增強監督嚴肅性、協同性、有效性,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製,確保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幸福。

  黨和國家監督體係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製度保障。從將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納入國家監察範圍到逐步形成“四個全覆蓋”格局,從大力推動“有形覆蓋”到走向“有效覆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製約和監督權力作為保持黨的肌體健康的重要保障,以黨內監督帶動促進其他監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監督之路。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引領各類監督找準定位發揮作用。強化紀委監委專責監督,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統籌銜接,推動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能夠最大程度發揮監督的整體效能。實踐充分證明,我們黨能夠依靠自身力量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深化改革、強化治理,推動執政能力整體提升,以黨永不變質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腐敗的本質是權力出軌、行為越軌,許多腐敗問題都與權力配置不科學、使用不規範、監督不到位有關。製約和監督權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製約機製。黨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規範各級黨政主要領導幹部職責權限,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和職能,還是推行權力清單製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都圍繞授權、用權、製權等環節,合理確定權力歸屬,劃清權力邊界,厘清權力清單,明確什麼權能用、什麼權不能用,強化權力流程控製,壓縮自由裁量空間,杜絕各種暗箱操作,把權力運行置於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監督之下,最大限度減少權力尋租的空間。

  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係,已由前期的夯基壘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麵推進、積厚成勢,進入係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化黨和國家監督體製改革,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形成全麵覆蓋、常態長效的監督合力,確保權力不被濫用。要著力減少腐敗機會,抓住政策製定、決策程序、審批監管、執法司法等關鍵權力,嚴格職責權限,規範工作程序,強化權力製約,減少權力對微觀經濟活動的不當幹預。要有效防止腐敗滋長,把反腐敗防線前移,加強日常管理監督,精準運用“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層層設防。

  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係,是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堅定不移推進全麵從嚴治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反腐,我們就一定能跳出治亂興衰的曆史周期率,引領和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