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深度關注丨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
發布時間:2022-03-16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635   字號:

  圖為近日,在吉林省吉林市某小區,居民們排隊進行核酸檢測采樣。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公交、地鐵停運,機關、企事業單位居家辦公,各級各類學校改為線上教學,城市進入“慢生活”……近期,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新變化,一些地方升級了防疫舉措。

  進入3月以來,我國單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及無症狀感染者持續增加,疫情多發頻發,防控形勢複雜嚴峻。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截至3月14日24時,現有本土確診病例11984例,包括重症病例8例。

  專家研判表示,防疫策略有針對性動態升級調整的同時,廣大群眾應同步升級個人的疫情防範意識。各地疫情防控要緊抓時間窗口期,壓實各方責任,堅持防控措施“更早、更快、更嚴、更實”,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3月以來,本土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已超過15000例,波及全國28個省區市,呈現點多、麵廣、頻發的特點

  國家衛健委發布數據顯示,3月14日0-24時,全國新增本土確診新冠肺炎病例3507例,涉及吉林、山東、陝西、天津、廣東、福建、浙江、遼寧、江蘇、河北、重慶、上海、黑龍江、甘肅、北京、廣西、雲南、貴州、安徽、河南、湖南等21個省區市。

  “受全球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特別是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疫情高發,今年3月以來,境外輸入疫情引發的本土疫情發生頻次明顯增加,波及範圍不斷擴大。”在3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介紹,3月1日至14日,本土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已超過15000例,波及全國28個省區市。近期吉林、山東、上海、廣東、河北等地疫情還在發展中,部分地區的疫情上升速度較快,社會麵傳播擴散和外溢風險比較高,各地正加快風險人員篩查、轉運、隔離等工作。

  “總體來說,當前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出點多、麵廣、頻發的特點,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疫情防控難度加大。目前各疫情發生地應對處置工作正有序、有力推進,疫情整體仍處於可控狀態。”雷正龍說。

  短短十幾天,本土疫情波及範圍為何如此廣泛?為何出現這種局部聚集性疫情多點同時發生的局麵?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指出,主要受三方麵影響:一是全球尤其是亞洲疫情高發,二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性強,三是近期疫情的多數新冠感染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造成發現難。

  “這就需要我們的防控措施能夠更加敏感地捕獲疫情,並能更快、更準地做出反應。”吳尊友表示。

  “動態清零”就是及時、準確、全部幹淨地斬斷傳播鏈,把病毒消滅在疫情所在地

  3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電視電話會議中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不放鬆,采取果斷措施,盡快控製局部聚集性疫情,鞏固疫情防控成果。

  “‘動態清零’仍然是我們控製這次疫情的總方針,要求各地能及時發現疫情、及時阻斷傳播、及時治療病人,做到發現一起、控製一起、消滅一起。”吳尊友表示。

  疫情發生以來,我國不斷總結經驗,已形成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應對處置辦法,在多輪疫情中得到檢驗。專家分析研判認為,我國現行的“動態清零”總方針和一係列防控措施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仍然行之有效。

  及時發現疫情,如對入境人員隔離觀察,對涉及境外冷鏈及貨運相關人員日常監測,對密切接觸者隔離觀察,對發熱門診或疑似感冒的就診者核酸檢測,在疫情發生後開展一定規模局部人群的核酸檢測或多輪的局部全員核酸檢測等。

  有效阻斷傳播,如戴口罩、注意手衛生和保持社交距離等個人防護措施,在疫情發生時對局部封控限製人員流動,對密切接觸者或次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等。積極給予治療,如中醫藥治療、恢複期血漿或中和抗體應用、對症治療、特效藥、心理康複治療等。

  快速反應,精準防控。在吳尊友看來,發現疫情、阻斷傳播、治療病人等措施綜合應用,構成了“動態清零”的核心內容。“動態清零”就是及時、準確、全部幹淨地斬斷傳播鏈,不讓病毒繼續在人群中傳播擴散,把病毒消滅在疫情所在地。

  “‘動態清零’並不是追求零感染。”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認為,其關鍵在於精準防控,包括精準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精準追蹤、管理密切接觸者,精準劃定疫區或疫點的範圍,精準開展臨床救治,精準保證老百姓正常生產生活等。

  “中國的防控應該以全國作為一個單元來算,而不僅僅是算經濟賬,更重要還要算社會賬、算民生賬,要動態算賬,大賬要加在一起算。”梁萬年表示,通過對局部地區極少數人的一些管控、醫學幹預和社會幹預,換取的是“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和絕大部分人群的正常生產生活”。

  “從去年散發疫情的相關城市來看,一般在30天左右,最多2個月,整個社會就恢複了正常秩序。”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郭麗岩認為,從時間上看,疫情隻是短期的暫時衝擊;從涉及人口看,這些城市從幾百萬至上千萬的人口,相對全國人口的比重也較低。“這些城市也會分區分級地進行疫情管控,不是整個城市都按下暫停鍵。”

  3月15日,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顧洪輝在回應市民關切時表示,目前上海沒有封城,上海也不必封城。上海將根據區域風險程度,劃定若幹個風險區域,實行網格化核酸篩查,進一步強化社會麵防控。

  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染性、隱匿性強,“抗原篩查、核酸診斷”有利於做到早發現,提高監測預警靈敏度

  近期,我國疫情報告的新冠肺炎病例以奧密克戎變異株為主。奧密克戎分為4個基因型,我國流行的主要是BA.2和BA.1.1。奧密克戎毒株BA.1的傳播速度比德爾塔毒株增加約70%,而BA.2又比BA.1傳播速度高出約60%。

  本土新增無症狀感染者占比增多、隱匿傳播時間較長後才發現,也是此輪疫情的普遍現象。吳尊友認為,由於約90%的人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種,人群已經有一定的免疫力,同時,奧密克戎毒株致病性相對較弱,這就使得相當比例的感染者沒有症狀或症狀特別輕,難以發現。

  “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更快、隱匿性更強的特點,要求我們的防控措施要更早、更快、更嚴、更實。”雷正龍表示。

  以更快速度發現、識別、判斷感染者至關重要。針對奧密克戎傳播特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研究決定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進一步優化新冠病毒檢測策略。

  抗原篩查、核酸診斷——這一監測模式改變原本核酸檢測的“單一渠道”,進一步優化了新冠病毒檢測策略,有利於做到早發現,提高監測預警靈敏度。

  “新冠病毒抗原檢測可以間接反映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國家衛健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紹,新冠病毒有4種結構蛋白,其中N蛋白表達量最大。個體感染新冠病毒後,N蛋白會出現在咽喉部,抗原檢測就是檢測N蛋白,以此間接反映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在一些不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基層地區,或者麵向一些感染風險相對較高的集中隔離人員,使用抗原檢測,可以不需要專門實驗室和複雜儀器,以更短時間查出傳染源。這樣可以降低核酸采樣檢測人員的工作強度,也多了一種病毒檢測的手段。”李金明說。

  抗原檢測不能代替核酸檢測。抗原檢測速度更快,操作更便捷,但靈敏度相對較低,通常隻有當感染者處於急性感染期,即體內的病毒載量處於較高水平時,抗原檢測產品才能檢測到。如果感染時間較長、病毒載量變低,就可能出現漏檢。此外,抗原檢測的特異性也弱於核酸檢測,即更容易出現“假陽性”的誤檢。這也是我國堅持以核酸檢測為新冠病毒感染確診依據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批準10款新冠抗原自測產品上市。有自我檢測需求的群眾,可通過零售藥店、網絡銷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購買抗原檢測試劑進行自測。零售藥店和電商正積極備貨,記者在多家網絡銷售平台上看到,多款相關產品已開始預售。

  科技手段越多、科學方法越多,疫情防控就會越到位、越有力。檢測技術和產品、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和生產……一批新技術新成果在戰“疫”中成長成熟,為中國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COVID-19相關疫苗和療法專利態勢報告》顯示,中國是新冠肺炎疫苗和療法相關專利申請的最大來源國。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截至2021年10月,中國共有34個研發中的新冠肺炎疫苗,其中23個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總數位居全球第二。

  克服麻痹思想,堅持嚴防死守不鬆懈,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全國完成新冠肺炎疫苗全程接種的人數已超12.3億。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重症率和死亡率在降低,我國為何仍強調防控措施不鬆懈?

  梁萬年說,從全球範圍看,未來疫情發展方向還不可知。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新冠病毒未來如何變異,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據多家外媒報道,由德爾塔毒株與奧密克戎毒株重組形成的新冠病毒變體德爾塔克戎(Deltacron)已在美歐多國被發現。英國方麵稱,該國已發現了約30例相關病例。

  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疫情應對技術負責人克爾霍夫稱,出現這種突變並不令人意外,“考慮到奧密克戎和德爾塔毒株的感染量之大,這是意料之中的事。病毒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在科學上,還沒有有力證據把“隨著時間而改變”的新冠病毒視作“大號流感”。“它有很多獨特的情況,比如說傳播速率很快,人群總體病死率比流感高,特別是老年人等弱勢人群重症率致死率較高,等等。”梁萬年說,從香港情況來看,新冠病毒來勢凶猛,短時間內讓大量人群感染,產生大量重症患者,嚴重擠兌醫療資源,危及城市運行的生命線。

  “我們必須要和新冠病毒鬥爭,要控製它,切斷它的傳播,盡最大可能保護生命。”梁萬年說。

  疫情防控不能有絲毫麻痹,常態化疫情防控必須常抓不懈。疫情已持續兩年有餘,在大規模接種疫苗和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一些人放鬆了警惕,一些地方產生麻痹懈怠的情緒。有專家強調,我國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多、慢性病患者多,加之各地醫療資源不均衡、不充分,如果思想麻痹、稍加放鬆,放任疫情蔓延,“即便個體的重症率或死亡率再低,一旦乘上14億人口,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部分地區疫情的發生,暴露出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短板漏洞。多地幹部因存在履職不力、失職失責、疫情防控措施落實不力等問題被嚴肅問責。

  “此次隔離點管理疏漏引發本土感染並導致傳播,影響巨大,教訓深刻。”3月15日下午,在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顧洪輝表示,這警醒我們,要認真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嚴格落實隔離點等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的閉環管理。目前上海已成立調查組,正對華亭賓館集中隔離點開展專項調查,將會適時公布調查進展情況。

  對個人來說,同樣需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現有的研究和防控實踐證明,在實施新冠疫苗接種的生物學措施的同時,做好個人日常衛生防護措施,是能夠有效防止個人感染新冠病毒的。”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說。

  過早、倉促放鬆防控,極易喪失我國前期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慎終如始做好疫情防控,才能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在‘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指引下,隻要我們克服麻痹思想,再接再厲,堅持嚴防死守不鬆懈,紮實落實常態化防控的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全國疫情形勢在未來幾周就一定會得到明顯控製。”吳尊友說。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