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地震遺址上,矗立著一座漢白玉時鍾雕塑。破碎的表盤上,時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
13年前,一場特大地震令人猝不及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然而,大地震使山川崩裂、河流改道,卻無法撼動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臨危不懼、迎難而上,鑄就了“萬眾一心、眾誌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奪取了抗震救災的最終勝利。
汶川地震後的13年間,青海玉樹、四川蘆山等地又先後發生了多次特大地震。每一次危難時刻,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就會彰顯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曆史上經曆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萬眾一心 眾誌成城
“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內,一張村幹部振臂高呼的照片,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照片的主人公是汶川縣原銀杏鄉沙坪關村黨支部書記龍德強。
“是共產黨員的,跟我來!”這是龍德強得知妻子和兄嫂在地震中遇難消息後,強忍悲痛說的一句話。隨後,在黨員幹部和民兵的帶領下,全村500多名幸存者及時從時刻麵臨死亡威脅的“孤島”轉移出來。
大災大難麵前,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建立上下貫通、軍地協調、全民動員、區域協作的工作機製,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展開了氣壯山河的生命大救援。各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指示要求,迅速行動,協同並進。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專業救援隊、民兵預備役和醫療人員等救援力量爭分奪秒趕赴災區,全力展開搶險救災、搶救生命、救治傷員行動。
災難來臨的瞬間,有人選擇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把死的威脅留給自己。在都江堰河邊的一片民宅廢墟上,一位母親給懷裏的孩子留下臨終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映秀鎮小學倒塌的教學樓裏,教師張米亞用雙臂緊緊護住兩個孩子,宛如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用生命演繹了他生前經常哼唱的歌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
山東莒縣一群農家漢子,帶著38箱礦泉水、50公斤山東煎餅從老家出發,擠著一輛農用三輪車趕赴災區做誌願者;“唐山十三義士”再次集結,僅在北川一地,就直接搶救出傷員23人;江蘇南京一位拾荒老人,將多年積攢的零錢兌換成一張百元現鈔捐出;在許多城市,排隊獻血的人們甚至將交通堵塞。“四川,雄起!”“我們都是汶川人!”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些口號成為中國人共同的呐喊。
震後僅一個月,黨中央一聲號召,19個省市“一對一”援建重災縣。30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建大軍奔赴地震災區,近百萬誌願者自發前來,災區成了建設戰場。“把江油建成‘中原第一縣’”“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個區”——相距遙遠的兩地,從此心手相連。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災難麵前,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誌成城,凝結成堅如磐石、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這種精神與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相結合,迸發出更加強勁的力量。
2009年2月,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8年度人物”評選揭曉——特別獎授予全體“中國人”。頒獎詞寫道,2008年的中國經曆了太多悲愴和喜悅,在抗震救災等事件中,“中國人民用堅韌、勇敢、智慧向中國和世界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不畏艱險 百折不撓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處於震中地帶的茂縣與外界通信中斷、道路阻絕。救援部隊曾6次派遣直升機,都因天氣惡劣無法降落,空降兵成為進入“孤島”了解災情的最後希望。
這是一場無氣象資料、無指揮引導、無地麵標識的“三無”空降。茂縣為高山峽穀地形,空降兵必須在5000米以上的高度跳傘,無異於生死“盲跳”。“當時唯一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會有多大風險。”時為空降引導隊士官的李玉山回憶。
2008年5月14日12時25分,隊長李振波帶領另外14名突擊隊員,身背小型衛星通信站、超短波電台,從5000米高空一躍而下。2小時40分鍾後,茂縣災情第一次傳了出來。
與此同時,成都軍區某紅軍師數百名官兵組成的救援隊,把繩子綁在身上相互牽拉著,從懸崖峭壁上開辟通道,迅速趕到茂縣。
麵對特大地震災害的嚴峻考驗,中國人泰山壓頂不彎腰。人們不會忘記,14萬多名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舍生忘死,哪裏災情危急就向哪裏衝去,哪裏有生死考驗就向哪裏挺進;在災區倒塌的幼兒園廢墟裏,幸存的孩子們用歌聲相互鼓勵,對抗饑餓與疼痛;救災帳篷裏,學生借著微弱的燈光專注地讀書;災區的黨員幹部和群眾,不等不靠,積極展開自救互救,許多人剛從廢墟裏被解救出來,強忍失去親人的悲痛,來不及擦去眼中的淚水,就投入到搶險救人的行列。
廢墟上挺起不屈的脊梁,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流淌在億萬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在最初的生命救援結束後,人們立即著手解決另一個重大問題:災後重建。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這是兩幅懸掛在青川縣原黃坪鄉棗樹村的標語。麵對被摧毀的家園,災區人民自力更生、自立自強、感恩奮進,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未來。
棗樹村村民石光武,是位失去右手的殘疾人。震後第二個月,石光武和聾啞的妻子便開始自己動手重建房屋。“雖然政府肯定會幫我們,但我們自己也要努力。隻要有手有腳有條命,再大的困難也無所謂。”石光武說。被石光武感染的村民們紛紛投入到重建家園的戰鬥中,棗樹村成了青川縣最早建成永久性住房的村。
德陽市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地震中漢旺廠區308名職工和家屬遇難,70%的廠房垮塌,直接經濟損失達27億元。震後的東汽人擦幹眼淚,充分發揚堅韌不拔、攻堅克難的大無畏精神,迅速投入災後生產恢複和重建。到現在,東汽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之一,建立了行業領先的技術研發平台,產業涵蓋燃煤、核能、燃氣、節能環保發電等多個領域。
如今,在汶川映秀鎮,已經建成的都汶高速公路,猶如黑色的巨龍穿越崇山峻嶺,當年滿目瘡痍的小鎮,已成功轉型為旅遊小鎮。災後恢複重建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以人為本 尊重科學
汶川地震發生後,黨中央明確提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緊時間救人,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倍努力。”
人民子弟兵、白衣天使、專業救援隊、誌願者,不同人群彙聚災區,譜寫了一曲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壯歌。一個個在塌樓中艱難接近生命的身影,一雙雙托舉擔架送傷員上車的大手,一張張疲極困極酣睡在亂石中的憔悴容顏。即使過了“黃金72小時”他們也絕不放棄,76小時、98小時、154小時、甚至196小時,奮力搜尋生命跡象,不斷從死神手中奪回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人民的生命重於一切,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從氣壯山河的生死營救,到舉國動員的災後重建,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主線,始終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懷。
汶川大地震,讓人們領受了自然的威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航空偵測、遙感衛星、電子生命探測儀,救援過程中,一係列高科技派上用場。
在恢複重建階段,參與援建的各省區市都把做好科學規劃作為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製宜實行“一村一策”。汶川縣水磨鎮震前是當地工業重心,集中了30多家高耗能高汙染企業。重建中,對口援建的廣東佛山和當地黨委、政府痛下決心搬離汙染企業,打造出具有濃鬱羌族風韻的“生態旅遊小鎮”,被聯合國譽為“災後重建的燈塔”。
尊重科學,運用科學,我們才有了“與時間死神賽跑”的勇氣,才有了“將損失降到最低”的底氣,才有了災後重建的科學謀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深化防災減災救災體製機製改革,提升防震減災能力。2018年4月,應急管理部成立,目前已初步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應急管理組織體係。
今年5月21日晚9點,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縣發生6.4級地震。次日2時,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生7.4級地震。兩地幾乎同時發生地震,時間間隔之短、震級之高,近年罕見。
地震發生後,應急管理係統迅速響應。從漾濞到瑪多,從西南山區到雪域高原,從中央到地方,救援行動緊急展開,救援物資迅速到位。高效、有序運轉的預警和應急響應係統,在脫貧攻堅、農牧區定居點建設中顯著提升的房屋抗震能力,讓瑪多地震整體呈現災情重、傷亡輕的特征,無一人死亡。
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沒有止境,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大力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克服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我們一定能創造出無愧於曆史和人民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