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別走和我相反的道路”
發布時間:2021-07-0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瀏覽次數:751   字號:

1.jpg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中央監察委員會。圖為中共五大會址。郝思斯 攝

2.jpg

本書編寫組 編寫 中國方正出版社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中國共產黨在武漢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王荷波、楊匏安、許白昊、張佐臣、劉峻山、周振聲、蔡以忱當選為中央監委委員,楊培森、蕭石月、阮嘯仙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委委員,王荷波任主席,楊匏安任副主席。

  中央監察委員會的10名委員中,先後有8人英勇犧牲,隻有一人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無一人叛黨。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忠誠與擔當的真諦。中國方正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首屆中央監委委員傳略》一書,係統還原了10名委員的革命足跡,展示了他們優良的作風,帶給我們深切的感動與深厚的教益。他們的故事,也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為理想信念矢誌奮鬥的光輝縮影。

  “哪怕是最困難時候,仍要與黨保持一致”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8名烈士用堅貞不屈的言行印證著對理想的堅守,用年輕的生命詮釋著對共產主義信仰的追求。

  堅守理想信念,就要保守革命氣節。8名烈士中,有6名是不幸被捕後,犧牲在刑場上的。麵對敵人高官厚祿的利誘,烈士們共同的選擇是慷慨赴死,英勇就義。1931年7月,楊匏安因叛徒出賣第四次被捕入獄。他嚴詞拒絕了蔣介石以及多名國民黨要員的勸降,斬釘截鐵地表示:“死可以,變節不行!”自知必死無疑,他給家屬帶出僅有的一張便條,明確說明:“近日有南京舊識去勸過我,我不為所動。家人千萬不能接受那些人的錢與物。”

  為了一個共同的追求,他們始終堅貞不屈,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王荷波被捕後,用假名和敵人周旋,後來被叛徒指認,僅承認了真實姓名和叛徒指認身份,而對黨的機密,任憑拷打,始終沒有透露一個字。在獄中,王荷波一有空就與獄友們談論革命的勝利,深信共產主義在中國一定能夠實現。

  “革命處於低潮,仍要充滿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哪怕是最困難時候,仍要與黨保持一致。”樂觀主義精神,體現在烈士留給後人的字裏行間。書中整理了楊匏安和蔡以忱的就義詩,體現革命者“笑”談人生。為勸勉思想發生動搖的獄友不要苟且偷生、應為革命取義,楊匏安在犧牲前寫下《示難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蔡以忱抱著“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的理想積極投身革命工作,就義前同樣賦絕筆詩一首,“笑”對生死:“申鳴大義臣,仗劍掃煙塵。橫刀眉梢笑,忠貞掩昆侖。”把自己的笑容,永遠鐫刻在黨史的豐碑上。

  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的8名烈士,犧牲時平均年齡34歲,年紀最大的45歲,最小的張佐臣隻有21歲。如今,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川沙烈士陵園的展牆上,楊培森的兩句話格外醒目。一句是:“我看黨為平民謀事就是好,即使砍我腦袋,我也要參加共產黨。”另一句是:“一個人能為天下勞苦工人的解放多做些事,打倒了反動派,大家安居樂業,不就是頂好的事嗎。”這兩句話,也是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成員的共同心聲。他們以自己的熱血青春,發出最後的呐喊:“革命終究會勝利,你們定要堅持鬥爭下去。”

  “黨的一切決議、調遣等,每個黨員應當絕對服從”

  中共五大召開時,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量從四大召開時的994人發展到57967人,“已變成了真正群眾的黨”。黨員隊伍的迅速發展以及革命形勢的複雜多樣,要求黨加強自身建設,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中央監委設立的目的,是“鞏固黨的一致及權威”。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要想讓這個傳統和優勢發揚下去,中央監委委員的人選,必須是政治過硬、能夠模範遵守黨的紀律、讓黨放心的人。

  本書從客觀真實性和內在邏輯出發,再現了當時日趨險惡的局勢下,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後的工作重點。1927年5月到7月,中央監察委員會依照黨章規定,先後對未能執行黨的決議、沒有完成工作任務的黨員進行問責,並按照黨紀嚴肅處理。1927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了關於黨員處分問題。這些舉措,凝結著以王荷波為首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的心血,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護黨紀的作用。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王荷波、楊匏安以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出席會議。對白色恐怖環境下黨的紀檢監察工作,這次會議通過的《黨的組織問題議決案》作了嚴格規定,“嚴守黨的紀律尤其為秘密黨之必要條件”“黨的一切決議、調遣等,每個黨員應當絕對服從,不論其地位如何都應如此”“凡破壞紀律者,都應從嚴懲辦”。王荷波為加強白色恐怖環境下黨的紀檢監察製度建設,為挽救黨的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正人先正己。”這是阮嘯仙對自己和身邊同誌提出的要求。1934年初,阮嘯仙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審計委員會主任。他提出,凡事必須以身作則、以身示範,才能樹立起一種正氣、硬勁。沒有正氣難以審查出問題,沒有硬勁難以除弊。為此,他製定了“六不準”工作紀律:不準偏聽偏信;不準弄虛作假;不準漏查和做不精確統計;不準徇私用情;不準吃館子或吃公飯,外出審查一律自帶幹糧;不準收受被審人員任何物品。同時,他擬寫了《審計條例(草案)》,對審計的責權以及其他要點作了清晰規定。他說:“凡是貪汙腐敗分子,沒有一個會甘願承認的。隻有嚴格審核,把握證據,才能逼使貪汙分子繳械投降。”

  細節中見品格。“為人要正直,要為百姓著想,不要找組織的麻煩。”蔡以忱32歲犧牲,但他短暫的一生卻時刻體現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麵,用紀律作為衡量行動的標尺。守紀律講規矩已經成為他的自覺養成和政治習慣,並通過他的身體力行潤物無聲地傳遞給子孫後輩。受蔡以忱的影響,其家屬和後代也都嚴於律己,為人正直。作為烈士的後代,他們時刻謹記的,是要牢記先輩教誨,做一個正直自律的人。

  “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對我的子女加強革命教育,繼承我的革命遺誌,千萬別走和我相反的道路。”這是王荷波就義前夕,對黨組織提出的唯一請求。

  共產黨人是重情義的人,尤其是麵對親友。但在國與家、義與情之間,他們選擇的是為國盡忠。8名烈士把對親友子女的感情化為一道道“規矩”,把忠誠與獻身精神融入家風,照耀後人。

  大革命時期,找楊匏安辦事的人很多,他給家人規定,不準收取任何人包括親朋好友的錢財、禮物。書中記述了楊匏安給家人立“家規”的故事。家人曾因為疏忽,接受了來訪者的兩盒月餅。楊匏安不僅再次向家人講清不能收取外人任何禮物的“家規”,而且想方設法把月餅退回去。他的兩個不足8歲的孩子玩耍的時候,在幾個裝過捐款的草袋裏發現一枚兩角錢的銀幣。楊匏安告訴孩子:“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為官清廉,一絲不苟,稱得上是模範。”這是周恩來對楊匏安的評價。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大革命失敗後,楊匏安一家人曾一度生活極其困難。“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幾個嗷嗷待哺的小兒女,楊匏安隻得夜間幫家人推磨做米糍。”如此險惡環境,他卻安之若素。“再苦再累,我們也要革命到底。”這是他始終鼓舞家人的話。他擠出時間編譯出版了《西洋史要》《地租論》等,這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著作“至今仍煥發著光輝”。

  90年過去,楊匏安的雕像靜靜聳立在廣東省珠海市香爐灣畔,他的兩個兒子也長眠在雕像後方的兩棵柏樹下,沒有墓碑,甚至沒有任何標識。他們都是中共黨員,一輩子忠於革命、忠於黨。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劑。烈士犧牲後,他們的名字始終被曆史銘記,他們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在後人身上傳承,在他們的出生地、工作地和犧牲地被人們紀念、弘揚。首屆中央監委委員們,在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生動詮釋革命忠誠、共產主義信仰忠誠的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以忠誠與獻身精神為主要內核的英烈家風。透過《首屆中央監委委員傳略》中一個個故事,感受到一名名共產黨人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以及他們對黨、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和忠誠,領略永不湮滅的精神。再讀此書,深以為對烈士事跡的追尋,將會激勵著、感染著全國各條戰線上的每一位同誌,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忠誠奉獻自己的力量。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