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辦經濟特區,是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偉大創舉。40多年來,特區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以強烈的使命擔當和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殺出一條血路”,書寫了無愧於時代的光輝篇章。2020年10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深刻指出:“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深圳等經濟特區一路走來,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艱辛努力。深圳等經濟特區改革發展事業取得的成就,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廣大幹部群眾開拓進取的結果,是全國人民和四麵八方廣泛支持的結果。”
鄧小平親自為特區命名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長征。這一決策,開啟了“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打響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發令槍”。同時,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迫切需要一個承擔試點功能的窗口。經濟特區因此應運而生,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先行地。
1978年4月,國家計委、外貿部的考察組在對香港、澳門進行實地考察後向中央建議,將靠近港澳的廣東寶安、珠海劃為出口基地,力爭通用三五年的努力,在內地建設具有相當水平的對外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遊覽區。1979年1月,中央同意將深圳南頭半島的50平方公裏土地交招商局建立廣東寶安工業區(後實際確定為9平方公裏)。同月,寶安縣更名為深圳市,珠海縣更名為珠海市。
1979年4月,廣東省委負責人習仲勳、楊尚昆向中央領導同誌提出興辦出口加工區、推進改革開放的建議。同時,福建省委也向中央提出與廣東省委類似的設想。中央同意兩省實行對外開放,在計劃、財政、外貿、金融等方麵實行新的體製,要求兩省進一步組織論證,提出具體實施方案
如何命名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是命名為“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還是“投資促進區”?鄧小平明確指出:還是叫特區好,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廣東省委負責人習仲勳對此印象十分深刻,回憶道:“在給廣東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辦特區這樣一個大政策出台的思路方麵,小平同誌與廣東的幹部群眾的想法是不謀而合。一方麵,廣東有這樣的要求,另一方麵,小平同誌大的思路也在這個方麵想,並且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小平同誌說,‘廣東、福建兩省八千萬人,等於一個國家,先富起來沒有什麼壞處。”
1979年6月,廣東和福建分別向中央上報了《關於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和《關於利用僑資、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加速福建社會主義建設的請示報告》。7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轉了這兩份報告,確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抓緊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並指出“這是一個重要的決策,對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的意義”。
1980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並提出明確要求:特區要積極吸引僑資、外資,吸引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必須采取既積極、又慎重的方針,逐步實施;特區的管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件下,可以采取與內地不同的體製和政策;特區經濟主要實行市場調節。同年8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作出決定,批準廣東、福建兩省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中國的經濟特區建設正式通過立法程序確定下來。
深圳在特區建設中先走一步
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以及更多的主動權,使得廣東、福建很快取得了積極的成效。1980年,廣東、福建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27.9%和47.2%;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外彙留成大幅度增長;由於“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企業發展迅猛,廣東新增就業17萬人,福建新增就業3萬人。
在特區建設中,深圳先行了一步。在深圳特區的建設中,蛇口工業區又先行了一步。蛇口工業區是由香港招商局負責投資開發,以對外出口為主的工業區,實行“以工業為主,積極引進,內外結合,綜合發展”的方針。1979年2月,蛇口工業區的籌建工作正式開始。1978年7月,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炮聲。隨後,建設大軍陸續進場,在荒山禿嶺和沿海灘塗上開展了大規模的建設。蛇口工業區的開發建設,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帶有很大的風險性。一方麵,為了吸引外商前來投資,招商局注入巨額資金,搞“五通一平”(通水、通電、通路、通訊、通排汙排洪、平整土地),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麵,廣東省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向華僑和港澳同胞做工作,鼓勵他們回蛇口和廣東內地投資。
蛇口工業區很快打響了特區建設的第一炮。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大批外商和建設者紛至遝來,不出幾年,就將8平方公裏的荒山禿嶺建設成了一座現代化工業小城。數百家企業平地而起,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1981年,蛇口工業區還樹立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這句口號很快響徹全國,成為深圳經濟特區突破重重阻力、殺出一條血路精神的集中體現。
蛇口高速度發展工業的模式,後來被稱為“蛇口模式”。蛇口的建設者們深知,落後僵化思想觀念的“堡壘”,嚴重影響和阻礙經濟的發展,不將其破除,特區就難以前行。因此,蛇口工業區披荊斬棘,衝破計劃經濟體製的重重障礙,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試驗,先後培育出了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等著名企業。從1979年到1984年,蛇口創造了24 項全國第一,包括:打破“大鍋飯”,進行定額超產獎勵; 設立國內第一家保安公司、物業管理公司;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實行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工資能高能低,等等。
經濟特區在克服困難、排除幹擾中開拓前行
繼深圳的特區建設首先動工後,1980年10月,珠海經濟特區正式開始建設。1981年5月至6月,國務院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著重檢查、總結試辦特區的情況和經驗,進一步明確辦經濟特區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政策措施。10月,廈門經濟特區開始建設;11月,汕頭經濟特區開始建設。至此,四個經濟特區的建設全麵展開。
創辦經濟特區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進程中的大膽創新,需要在不斷探索中,一邊總結經驗,一邊克服困難、排除幹擾、開拓前進。當時,圍繞特區經濟建設問題,出現了一些議論,黨內對此也出現了不同意見。一時間,特區的工作也出現了放不開手腳、推動緩慢等現象,特區的特殊性、靈活性越來越小,步子越來越邁不開。特區在改革開放這條道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麵對困難,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誌堅定地支持特區的建設。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已經從各方麵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繼續實行,不能走回頭路。”“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置幾個經濟特區的決定,要繼續實行下去。”陳雲也指出:“打破閉關自守的政策是正確的。”“廣東、福建兩省的特區及各省的對外業務,要總結經驗。現在還沒有好好總結。”
1984年1月,鄧小平第一次親臨深圳、珠海、廈門等特區考察,實地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視察過程中,鄧小平明確指出:“辦特區是我倡議的,中央決定的,辦得怎麼樣,能否成功,我要親自看一看。”視察過後,鄧小平對深圳的經濟建設是滿意的,他為深圳題字:“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在廈門,鄧小平也表達了對於廈門特區的莫大期望和支持,希望“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更好些。”
此後,“特區不能辦”的議論基本上停止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經濟特區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繼續譜寫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
40年多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風雨兼程、不辱使命: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見證了經濟特區走過的波瀾壯闊曆程。經濟特區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和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孕育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培養出一批批身懷勇氣和魄力的新時代“拓荒牛”。“在新起點上,經濟特區廣大幹部群眾要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道出了特區精神的真諦,為特區未來的發展指明了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