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江蘇省南京市的天氣持續升溫。在雨花台烈士陵園內,與天氣一樣火熱的,是人們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參觀烈士紀念館的熱情。
“雨花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誌士的集中殉難地。從1926年至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在這裏犧牲的烈士數以萬計,目前已知姓名的隻有1519位,絕大部分是無名烈士。”走進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序廳,講解員給前來參觀的黨員幹部認真講解。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展陳麵積3091平方米。基本陳列“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跡展”分為光榮北伐革命先鋒、力挽狂瀾前仆後繼、奮起抗戰中流砥柱、迎接黎明血沃新天四個部分,以烈士遺物、照片、史料為主體,輔以場景、視頻、多媒體等多種展陳手段,集中展示了179位雨花台烈士的生平事跡。
在基本陳列展第二部分鄧中夏烈士的展區前,鄧中夏烈士一家三口1929年在莫斯科的合影照片格外引人關注。講解員介紹,照片是鄧中夏一家三口唯一的一張全家福,也是最後的全家福。拍攝照片後不久,鄧中夏就回國了,之後妻子也被調回國內,孩子流落蘇聯,不知所終。四年後,鄧中夏被捕入獄。麵對酷刑審訊,他始終堅貞不屈。獄中秘密黨支部派人在放風時間悄悄問鄧中夏:“大家想知道你的政治態度?”鄧中夏一聽連說:“問得好!請告訴同誌們,就是燒成灰,我鄧中夏也是共產黨員!”
“瞻仰雨花英烈的革命事跡,最受觸動的就是他們對理想信念的執著堅守以及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的絕對忠誠,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初心不改、臨危不懼、寧死不屈。他們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給新時代黨員幹部樹立了永恒的豐碑。”南京市紀委監委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劉薇說。
在郭綱琳烈士展櫃前,兩枚用銅元磨製而成的銅雞心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在獄中,郭綱琳烈士避開看守的耳目,經過無數個日夜,硬是在牢房水泥地上把兩枚銅元磨成心形,分別鐫刻上‘健’‘美’‘永是勇士’字樣。”講解員介紹,“她還在枕套上繡出‘起來’兩個字,並繡出一隻展翅飛翔的大雁,希望中華兒女們團結‘起來’,為真理而鬥爭。”烈士遺留下來的銅雞心、枕套等遺物,都是珍貴革命文物。
郭綱琳烈士出身在江蘇句容的一個大戶人家,於1931年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本是富家小姐的她,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甘願放棄殷實的生活,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革命洪流。被捕以後,她的家庭曾花重金聘請律師為她辯護,還找到國民黨高官為她保釋。反動當局表示,隻要她放棄政治主張,就可出獄。而郭綱琳卻不願為了放棄信仰而苟且偷生。她給哥哥回信表明心跡,“我不願造一點點罪惡在我的生命中”,“我不能屈服在一個無罪而加上有罪的名義下來遵從你”。
“在雨花英烈群體中,許多人家境殷實,受過良好教育。他們本可以過上優裕的生活,卻不畏艱難險阻,毅然投身革命,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鬥爭,為了追求崇高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真正心懷國之大者、有家國情懷的時代先鋒!”南京市紀委監委派駐市人大政協機關紀檢監察組幹部於誌健說。
在成貽賓烈士的展櫃前,人們紛紛駐足感歎。成貽賓烈士生前是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電機係學生,1949年4月1日參加學生運動時被反動當局打成重傷,於當年4月19日犧牲,時年22歲。4天以後,南京解放,他也成為雨花台烈士中最後犧牲的一位。“雨花英烈平均年齡不滿30歲,最小的隻有16歲。他們都沒有看到勝利日綻放的焰火,沒有聽到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沒有分享到革命勝利的果實,更沒有得到一絲一毫的個人利益。他們的信仰、他們的忠誠、他們的夢想,完全由鮮血寫成。我們有責任把雨花英烈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南京市紀委監委宣傳部部長邱奕明說。
今年以來,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南京市紀委監委通過組織黨員幹部參觀紅色教育場館、觀看紅色劇目、拍攝“文物裏的英烈故事”微視頻、邀請專家學者作專題宣講、舉辦“中國共產黨黨史上的第一”專題展覽等多種形式,引導全體黨員幹部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信仰與忠誠,自覺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努力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