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曆史紀念場所,反複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知其所來,方明所往。立足黨的曆史百年新起點、邁進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重溫走過的崢嶸歲月,感悟經曆的苦難輝煌,是鼓舞鬥誌、明確方向所需,是堅定信念、凝聚力量所需,是啟迪智慧、砥礪品格所需。
紅色資源承載著黨帶領人民走過的苦難輝煌。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從南湖紅船到井岡翠竹,從雪山草地到延安窯洞,從西柏坡到北京香山……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燦若星辰,遍布祖國大江南北。截至目前,全國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已超過1600家……一個個“紅色地標”串聯起黨的百年征途,見證了先輩先烈艱難曲折、矢誌不渝的上下求索,記錄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奮勇直前的奉獻犧牲。用好紅色資源,讓廣大黨員、幹部走進紅色曆史、追尋紅色足跡,凝望那些依然帶著溫度的革命文物,聆聽那些至今蕩氣回腸的革命故事,能夠更加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
紅色資源蘊含著最可寶貴的紅色基因。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霹靂一聲暴動”的秋收起義,“生死攸關轉折點”的遵義會議,提出“兩個務必”的七屆二中全會;溫暖了無數人的“半條被子”,忍饑挨餓留下的“半截皮帶”,見證淮海戰役的“小推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陳望道,“一切都交給黨”的方誌敏,“斷腸明誌”的陳樹湘……星羅棋布的紅色資源述說著黨的故事、革命故事,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裏麵有始終如一的初心使命、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曆久彌新的作風傳統、閃耀光芒的經驗啟迪,無論歲月如何更替,始終是淨化思想、滌蕩靈魂、提升境界、汲取智慧的強大精神力量。傳承好紅色基因,就要用好用足用活紅色資源,請先輩先烈擔任黨史“教師”,把史料文物作為黨史“教材”,使紀念場館變成黨史“教室”,讓黨員、幹部校準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於思索中喚起奮進力量,於感動中激昂慷慨鬥誌。
回望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歸其根本是為了讓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曆史交彙的關鍵節點,身處加速演進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邁進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決不能滋生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態。偉大征程多崎嶇,雄關漫道真如鐵。必須清醒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容不得任何停留、遲疑、觀望。要深刻領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曆史必然性,堅定對黨的領導的自信,深刻領悟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真理性,增強自覺貫徹落實黨的創新理論的堅定性,深刻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唯一正確的道路。要以史為鏡、以史明誌,用紅色資源補鈣壯骨,把紅色基因融進血液,深刻領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守牢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傳承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錘煉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品質,始終保持“趕考”清醒,激發革命精神,在亂雲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前砥礪膽識,風雨無阻、堅毅前行,開創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曆史偉業。
惟其如此,方可告慰曆史、告慰先輩——這盛世如你所願,國泰民安,複興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