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井岡山會師》新華社發
白雲深處,群峰連綿,山路兩旁毛竹林連山成片。沿著一條嶄新的水泥公路,一棟棟白牆黛瓦的小樓拔地而起。
神山村,坐落在江西井岡山黃洋界腳下。村子裏有一麵“笑臉牆”,牆上貼著27張村民笑臉照片,拚成愛心形狀,定格下紅火的小康生活。
4年前,神山村與井岡山市同步摘掉貧困帽子,現在正大步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山村麵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因為堅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走對了精準脫貧的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他強調,要正確掌握實事求是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始終按實事求是的要求辦事。
實事求是是貫穿我們黨全部實踐、全部理論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們黨百年傳承的好傳統好作風。九十多年前井岡山這片紅色土地的革命實踐證明,沒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勇氣,就不可能衝破障礙,開辟井岡山道路,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叛變革命,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中國革命陷入低潮。麵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政策,共產黨人毅然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一係列起義。然而,秋收起義後,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部隊攻打長沙的目標未能實現,遭受重大損失。危急關頭,毛澤東放棄原定計劃,帶領部隊由文家市轉兵,沿羅霄山脈向南移動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
南下途中,部隊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係。此時,毛澤東想向南轉移取得與湖南省委、湘南特委的聯係,還想打聽和尋找南昌起義部隊的下落,盡早與南下廣東的朱德部隊會合。
1927年10月14日,毛澤東率部到達酃縣水口,進行了將近9天的休整,這是工農革命軍離開文家市直至上山前最長時間的一次休整。也正是在這期間,戰況發生了變化。
毛澤東從報紙上得知南昌起義部隊在廣東潮州、汕頭失敗,下落不明。湘南地處平原邊緣、交通要道,從這個消息中他判斷,在如此敵人必爭之地立腳不現實。若率部繼續南下和南昌起義部隊靠攏,既無可能,也無多大意義,於是當機立斷,放棄在湘南建立根據地的想法,決定引兵井岡。
這個決定,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毛澤東結合革命形勢需要和當地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分析後得出的結果。
武裝割據既要具備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又要有一定的經濟、政治基礎。井岡山地區處羅霄山脈中段,地勢凶險、高山連綿,通往山上的道路屈指可數。井岡山地區幾個縣盛產稻穀、油茶、茶葉、木材、毛竹和各種藥材,可以為建立根據地提供好的經濟基礎,加之鄰近的寧岡、酃縣、茶陵等縣都有農民協會和農民運動,奠定了良好的革命基礎。不僅如此,當地地方武裝也是可團結的力量。
當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到達茨坪,把紅旗插上井岡山。
從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失利後率部南下,到放棄湘南根據地引兵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再到逐步開創工農武裝割據局麵,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這些成功探索,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緊密結合,扭轉了中國革命的方向,也讓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的實事求是重要方法逐漸成為指引中國走向勝利的思想武器。
回顧百年曆史征程,中國共產黨正是堅持實事求是,從而不斷走向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事求是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決黨的思想路線問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階段,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黨創造了一係列適合中國特色的由初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在保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群眾擁護的情況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改革開放的探索中,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功走出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中國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實事求是融入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左香雲,現任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他回憶說,過去的神山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土坯房,紅薯山芋當主糧”,村民隻能種地攢錢、外出打工。
1996年,初中畢業的左香雲開始外出打工。在外漂泊的日子讓左香雲明白,“外出打工的老路子,不能擺脫貧困”。
2000年底,左香雲回到家鄉。作為一名黨員,又是當年全村唯一在村裏發展事業的年輕人,他暗下決心,留在家鄉就要帶領父老鄉親一起致富,立足本地資源,“做出自己的產品”。
摘掉神山村貧窮的帽子談何容易。村黨支部首先實事求是地分析神山村的優劣勢:山林資源豐富是井岡山的一大特點,平均海拔800米的神山村,像它的名字一樣,常年雲霧繚繞,為毛竹生長提供了絕佳環境。
“毛竹是我們神山村的寶貝。”在左香雲看來,當年紅軍利用竹釘陣給敵人設下埋伏,現在帶領大家一起致富也可以靠它。可神山村交通閉塞,村民們隻能將毛竹做成竹筷、竹籃、簸箕等竹製品,再行走十幾裏甚至幾十裏路,拿到集市上去賣,不僅耗時低效,銷路也單一。
為了盤活神山村的毛竹資源,左香雲決定赴浙江學習竹製品加工技術。之後,他又借錢買了一台機器開始作坊生產經營。“起初,產品因為沒銷路、技術差,一度陷入困境,但想想當年紅軍那竹子般堅韌不拔的精神,咬咬牙就堅持下來了。”有誌者事竟成,通過改進技術、開發產品,這條立足本地資源、依靠竹木加工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之路逐漸成熟。
從產量低下、質量參差不齊到能夠量產優質竹製品,左香雲在竹製品加工之路上一幹就是十幾年。如今,作坊年產值早已經突破20萬元,不少村民也因為竹製品產業實現脫貧。
村黨支部一班人沒有滿足於現有成績,開始思考如何帶動更多群眾共同致富。
近年來,因為將神山與八角樓、黃洋界、紅軍練兵場等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形成旅遊精品線路,來神山村的遊客大幅增加。有沒有可能將旅遊客流轉變成經濟收益?左香雲想到了提升產品附加值,認真調研後,他們推出神山村新的主打產品——神山竹酒。
這款新品頗具神山“香氣”:裝酒的竹筒是本地的毛竹,筒內的米酒也是自家釀造的,堪稱地地道道的神山村出品。新品“出爐”不僅銷路喜人,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我們一年需要上萬根的毛竹”,左香雲算了這麼一筆賬,以前,他們對村民收購的竹筒形狀、品相有嚴格的要求,一畝竹子有近30%不符合要求;現在用來裝神山竹酒,圓的、扁的都能用,“相當於給村民增加了30%的收入。”
以產業帶動增收,讓本土資源變資產,竹子產業的成功給村民打了樣。脫貧致富有了方向,家家戶戶都動了起來,開始種黃桃、植紅茶、改竹林、挖魚塘、開餐飲……富民產業在神山村遍地開花。
堅持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井岡山從革命勝利到擺脫貧困,日月換新天。遵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關於“因地製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因勢利導”的扶貧開發思路,中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
千年夢想,百年奮鬥。“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麵推進”被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踏上新征程,還要一以貫之地堅持實事求是,立足新形勢新階段新格局,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