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曆史,記載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曆程和感人事跡。5月1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紀檢監察幹部走進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聆聽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
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裏,一個直徑五十厘米、高六十多厘米的牛皮背簍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1960年,可可托海礦區展開了“保出口大會戰”。黨員團員組成先鋒營,礦工主動延長工作時間,無條件接受生產任務,甚至連礦區的家屬也被動員起來。那時正逢三年自然災害,職工群眾一天隻能喝六碗糊糊,領導幹部一天隻能喝四碗,但在寒冬的采礦場上,拉運礦石的汽車、爬犁、背著礦石的人群川流不息。
當時,汽車和背運礦石的麻袋數量非常有限,70%的工作要靠人拉肩背才能完成。於是,礦工們自製的牛皮背簍就成了重要的運輸工具。
牛皮背簍形狀大小不一,最小的可裝十幾公斤礦石,最大的能裝上百公斤,而且結實耐用,冬天可以在雪路上拉著走,夏天人可以背著行走。但由於生牛皮的質地堅硬,礦工們要負重走七八百米才能到達集中點,背簍在他們的肩膀和背上磨出一道道血痕和淤青。
“老一輩礦工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成績令我深感震撼,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這是信仰彙聚起來的力量。”富蘊縣紀委監委幹部高愛明說。
用牛皮背簍背出去的稀有金屬礦,為完成我國保出口任務,也為國防事業和“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作出了巨大貢獻。1964年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鈹、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鋰、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1971年第一艘核潛艇試驗所使用的鉭铌等,均來自可可托海。
在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裏,像牛皮背簍這樣的文物和故事數不勝數。“一件件革命文物就是黨史教科書,前輩們排除萬難、勇往直前的光輝創業史將永遠閃光。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幹部,我要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努力傳承和弘揚好紅色基因。”阿勒泰地區紀委監委辦公室主任朱春勤表示。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阿勒泰地區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尋訪40多個紅色資源點,聆聽300餘件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砥礪紀檢監察幹部守初心、擔使命,不斷錘煉忠誠幹淨擔當的政治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