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山縣兩坪鄉溪溝村長期季節性缺水,為切實解決缺水難題,村幹部帶領群眾上山尋水。圖為2020年6月,該村幹部群眾抬著百餘斤重的發電機穿越陡峭的懸崖,把海拔800多米高的山泉水引到村上蓄水池。蘇耀波 攝
五月中旬,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熱鬧非凡。巴拿恰商業街人頭攢動,夜幕降臨,民俗表演沿街道依次上演,遊客與當地村民一起伴隨著音樂起舞,歡笑聲不絕於耳。
13年前,一場罕見的大地震,將北川這座羌山小城瞬間化為一堆碎片。如今,浴火重生的北川新縣城煥發出勃勃生機。一位前來探尋重建“密碼”的外國友人感慨:“有一本‘經’我們很難取走——你們有這麼多勇於獻身的共產黨員。”
因為北川、四川、全中國的共產黨人,當的是“老百姓的官”,為老百姓奉獻一切是他們認為最天經地義的事情。
5月13日,在河南南陽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我們黨的百年奮鬥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曆史。人民就是江山。我們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都是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百年來,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百姓心為心。共產黨的幹部始終當好“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當成老百姓,堅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百度貼吧“北川吧”,曾經有一個名叫“scbclh”的活躍賬號,總是關注當地百姓遇到的困難,還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解決辦法。
幾年裏,scbclh發帖數百條,積極參與各種討論。然而,2013年5月23日之後,這個賬號再也沒有登錄過。
後來,當地老百姓才知道,那個經常在網上與他們交流的“scbclh”,就是時任北川縣副縣長蘭輝。2013年5月23日,他在下鄉檢查工作途中不幸意外墜崖,因公殉職,年僅48歲。
蘭輝不僅在貼吧裏傾聽民聲,傾情溝通,他的足跡更遍布整個北川。2009年,北川震後百廢待興,蘭輝臨危受命北川縣副縣長,分管連通著百姓生命通道的交通、安全等工作,哪裏有難題,哪裏就有他的身影。山裏下雨道路塌方,他就帶著隊伍穿著雨衣雨靴進山指揮搶險;高山道路冰凍積雪,他就帶隊上陣撒鹽、推車、鋪棕墊;哪個路段提出要工程變更,他就帶著交通、安監、發改、財政等部門現場辦公……
有人統計過,因為工作,給蘭輝派的公車裏程表上已經累計了24萬多公裏,平均每天200多公裏,相當於每個月要把北川跑3遍以上。北川的大小道路,沒有他沒走過的。
“需要修的路還多,需要架的橋不少。美景,但無心欣賞,因為百姓出行難。”這是蘭輝生前說出的心裏話。
“他總是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事。”北川幹部群眾至今念念不忘的,是一個共產黨員一生不變的為民情懷。
在蘭輝事跡和精神鼓舞下,北川黨員幹部持續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結親幫萬戶、奔上小康路”等活動,到聯係的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家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及時發現解決問題,鞏固脫貧成果,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帶領人民群眾一同攻堅決勝奔小康。
經過艱苦努力,北川在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貧困發生率從14.08%降至1%以內,連續4年榮獲四川省農民增收先進縣,連續蟬聯全省51個少數民族縣“前十強”,13項北川經驗走向全省乃至全國,為山區、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貢獻了“北川方案”。
青山埋忠骨,薪火永相傳。
當“老百姓的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搞清楚人民的需求是什麼,才能製定正確的、有利於人民的政策,從而取得真正的發展成果。
五月的沂蒙山區,槐花盛放。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爬上緩坡,張家泉村的紅瓦白牆,點綴在山坳裏。
64年前的一個夜晚,新任村黨支部書記朱彥夫,曾經坐在這個坡上思考張家泉村的未來,身邊放著他的拐杖和假肢。山上沒有路,盡是亂石雜草,朱彥夫爬著上山,滾著下山。
朱彥夫,山東省沂源縣西裏鎮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在張家泉人眼裏,朱彥夫是個了不起的傳奇人物:14歲參軍入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四肢和左眼,卻放棄療養生活,轉頭紮進小山村,擔任村支書。
“當幹部,就是要把心掏給百姓,以心換心,群眾才會信你、認你。”1957年,回到家鄉帶領群眾建設家園的朱彥夫,開始了他長達25年的“戰鬥”。
張家泉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這裏土地幹旱貧瘠,產量很低。一遇上自然災害,就連年歉收,村民經常填不飽肚子。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打的第一仗,就是改造“趕牛溝”。上麵填土造地,將農田連成片;下麵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走水。
在朱彥夫的帶動下,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钁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幹就是一個冬春。朱彥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兩隻殘臂夾著鐵鍬,一點一點培土。
有人心疼他,不讓他幹活。朱彥夫不同意,他在日記裏寫道:“不能實幹,不同人民同甘共苦,不是會脫離群眾嗎?不能同大家同勞動,是當不好幹部的。”
搬了2萬多土石方,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祖祖輩輩荒著的“趕牛溝”成了耕地。當年,張家泉就增產糧食5萬多斤。連著幾個冬春,朱彥夫又帶著張家泉人填平了“舍地溝”“臘條溝”,增加了200多畝耕地。
隨後,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找水源、打水井,又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水有了、地有了、糧食有了,朱彥夫又開始想方設法讓大夥兒收入多點。他號召成立了副業社、鐵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饃饃社,又成立了村林業隊,建起40畝蘋果園、10萬株的花椒園、2萬株的桑樹園……
朱彥夫不覺得苦,不覺得累。他說,“我這個條件隻能是一個字:拚!為百姓,就是守住陣地!”
張家泉村在縣裏第一個有了拖拉機;第一個通了電;人均收入實現了全鎮第一。原來貧窮的小山村成了致富模範村。
“老書記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也是一任接著一任幹,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心頭。”張家泉村現任村委會主任劉文合說,立足海拔高、光照時間長的優勢,村裏重點做好“桃文章”,強化產業支撐,優化品種結構,拓展蜜桃產業市場,去年人均收入一萬四千元左右,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一代代共產黨人矢誌不渝地當“老百姓的官”,謀老百姓的事。從焦裕祿、孔繁森、沈浩、楊善洲、廖俊波等先進模範,到奮戰在決戰脫貧攻堅第一線的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到新冠疫情發生後,衝上抗疫一線的數千萬黨員幹部……心係百姓,不懼艱險、不辭勞苦,是黨員幹部穿越時空的不變本色。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千千萬萬黨員幹部繼承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站穩人民立場,以人民之心為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奮鬥在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