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陳列館聽講解員講述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示了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誌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曆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
每一次向曆史回眸,都是共產黨人的一次精神洗禮,是一場喚醒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磨礪。
“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1923年12月,“二七”慘案發生後,在反動軍閥的血腥鎮壓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就在這時,一篇名為《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文章,給當時的人們以極大鼓舞和振奮。
李大釗在文中寫道,“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
麵對瘋狂反撲的敵人,要保有如此雄健無畏的精神,力量從哪裏來?
從信仰中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真理的信仰中來。
馬克思的一段話,闡發了共產黨人信仰的特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麼,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
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
在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展陳著羅有榮將軍生前所用的筆記本,紙張已經泛黃,但筆跡依然清晰。筆記本上,記錄了1935年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時,朱德向全體指戰員的講話內容——
“一個共產黨員、革命戰士,要做到‘三個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錢,三不要家。自己不要命,是為了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能很好地生存!自己不要錢,是為了天下的窮人過上富裕的日子!自己不要家,是為了全國每個家庭都能幸福地團聚和生活。”
共產黨人的信仰是前進的、實踐的,它召喚人們的行動。確立了對真理的信仰,便再也不會動搖,唯有勇往奮進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癉精瘁力以成之。
有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中國共產黨人不怕苦、不怕死。
1935年初,由紅十軍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支隊在皖浙贛交界處的懷玉山失敗,紅十軍團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21師師長胡天桃負傷被俘,國民黨軍官王耀武負責審訊。
凜冽寒風中,胡天桃衣衫襤褸、饑腸轆轆、腳穿兩隻各異草鞋。麵對王耀武的威逼利誘,胡天桃拒絕投降,慨然回答道:“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才是最好的社會,我願為共產主義犧牲。”
胡天桃犧牲了。然而,他表現出的共產黨人的意誌與決心,卻讓王耀武想了幾十年:共產黨人為什麼不怕死?
共產黨人的無懼,甚至讓敵人都感到心驚膽寒。麵對酷刑折磨,江竹筠說,“嚴刑拷打算不了什麼,竹簽子是竹子做的,而共產黨員的意誌是鋼的”。
怕苦怕死,不當共產黨,哪怕前方遍布荊棘,哪怕自己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省江油市西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碑上,鐫刻著4766位英烈的姓名。1935年初,紅四方麵軍揮師西進,途經江油,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一個月內,近9000名江油子弟毅然加入紅軍隊伍。其中,一名叫楊鬆山的青年,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來,在臨行前將幼子托付給鄰居一戶姓青的人家。
楊鬆山最終英勇犧牲。如他一樣的英烈們,擎起革命旗幟,沒能等到勝利的天明,但他們的信仰深埋在民族血脈之中,靜靜流淌。
為什麼不怕?因為真理是站在共產黨人這一方的。“因此,我們可以藐視而且必須藐視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難,把它們放在‘不在話下’的位置。這就是我們的樂觀主義。這種樂觀主義是有科學根據的。”
有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中國共產黨人“不怕鬼”、不信邪。
新中國成立之初,麵對外部封鎖密不透風,中國人硬是勒緊腰帶,打造出全套基礎工業體係;朝鮮戰場上,這個剛剛擺脫百年噩運,成立剛滿一年的農業國,尚不能解決溫飽問題,武器裝備不全,在麵對軍力對比懸殊的美軍時,誌願軍將士硬是憑頑強意誌舍生忘死,“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美國不相信中國人能抵抗。打到你信,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共產黨人不服輸。河南省林縣曆史上嚴重幹旱缺水,有時甚至一旱數年。山區群眾節衣縮食修建龍王廟,燒香叩頭、焚香禱告,以祈求天神龍王降雨。然而,過了一代又一代,幹旱缺水的威脅仍像一把刀始終架在林縣人民的脖子上,沒有絲毫改變。
一聲號召,全縣齊應。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37000名群眾,自帶工具奔赴修渠工地,拉開了向自然宣戰的序幕。十年時間裏,在縣委的帶領下,30萬群眾參與工程,絕壁穿石,挖渠千裏,終於修成全長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改變了幹旱缺水的命運。
“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信仰給共產黨人的底氣。
有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中國共產黨人不認命、不服輸。久困於窮,冀以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信仰指引下前赴後繼的百年拚搏。
小壩村位於革命老區江油市北部山區,是有名的貧困村,自古“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是蜀道難的真實寫照。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小壩村村民青方華對著黨旗發誓:“一定要帶領鄉親們發家致富。”
1998年,青方華當選小壩村黨支部書記。連續18年,他領著鄉親修路架橋,修通了村道、社道,打通了所有入戶路;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蜂蜜、肉羊等適宜高山村落的產業,建起了冷凍庫,成立了養羊合作社……由於患先天性心髒病,青方華常常嘴唇發紫、臉色慘白。2013年他突發腦溢血,撿回一條命,此後左手沒有了知覺。
曾經有人不理解,問他為什麼這麼拚、這麼傻?“家傳的。”青方華回答。
人們後來才知道:青方華的爺爺,就是當年毅然參軍、犧牲在戰場上的楊鬆山。被托付給鄰居青家的孩子,是青方華的父親青文金。青文金懷揣著與父親一樣的理想信仰,帶領一方百姓幹了一輩子……
2016年11月,小壩村實現脫貧摘帽,並成為全鄉第一個人均收入突破萬元的村子。2016年12月20日,青方華在走訪貧困戶途中遭遇車禍,同車的兒子重傷,青方華不幸犧牲,年僅48歲。
青方華走了。他的兒子青楊康複後,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青家木屋椽子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一排五角星。青方華曾對兒子說,青楊的“青”,是不忘養育恩;青楊的“楊”,是不忘來時路!
青方華隻是九千多萬共產黨員的一名代表,小壩村隻是脫貧攻堅事業中的一朵浪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向貧困發起最後的攻堅戰,累計300多萬名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帶領各族群眾不懈奮戰,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信仰的力量,穿越時空,曆久彌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後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中國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曆史大考。在逆行出征、奔赴前線的關鍵時刻,許多醫護人員堅定地說出“我是黨員我先上”,舍生忘死馳援武漢;無數基層黨員幹部主動請纓,在社區鄉村抗疫一線奔忙奮戰,用行動踐行信仰。他們說,“作為共產黨員,衝在前麵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有些共產黨員倒在了抗擊疫情第一線,以生命築起堅實的防線。
他們不懼危險、衝鋒在前的樣子,正是信仰力量在當代中國最真實的寫照。
從1921年到2021年,從駕駛輕舟穿越迷霧到引領巨輪破浪前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仰,彙聚成勢不可擋的力量。這力量,曾支撐中國共產黨人迎難而上、浴血奮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這力量,也必將引領中華民族昂首走向複興,在新時代鑄就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