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大別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縣大灣村率先在全省開通5G遠程醫療會診功能,住在深山的農村群眾可及時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圖為該村村民在村醫的幫助下向5G遠程醫療會診專家講述病情。新華社發(陳力 攝)
2月21日,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這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全文共5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麵領導。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在這樣一個重要曆史節點的一號文件有哪些看點?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一號文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傳統的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製約因素之一,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後在1982年至1986年、2004年至2021年23次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推動中國農村發生日新月異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連續9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
今年的一號文件係統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糧食年產量連續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民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多。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麵完成,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農村即將同步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連續發布的一號文件,不斷強化全黨尤其是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對‘三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推動‘三農’工作取得了曆史性成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徐祥臨告訴記者。
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麵領導,築牢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今年一號文件在第五部分強調了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麵領導,部署了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製、加強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建設、加強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鄉村振興考核落實機製等具體工作。
黨管農村工作是我們的傳統。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曆史時期,我們黨都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關係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始終牢牢掌握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權。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來看,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曹立指出,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各地探索了很多“黨支部+”助推產業脫貧的模式,起到了很好效果。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必須按照一號文件要求,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農村工作領導體製,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彙聚更強大的力量,推動各項工作要求落地落實落細。
為脫貧縣設置5年過渡期,保障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如何實現平穩過渡、有效銜接?一號文件在第二部分對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了係統部署,主要包括設立銜接過渡期、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等。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看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推動實現了人類史上偉大的減貧奇跡。但我國致貧的原因複雜和多元決定了減貧也必然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因此要將持續減貧納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效,保障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一號文件明確指出,5年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並逐項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節奏、力度和時限。
“這讓廣大脫貧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從脫貧攻堅到全麵推進鄉村振興,意味著解決‘三農’問題從局部轉向全麵,從主要靠外部力量轉向主要激發農業農村農民的內生動力。”徐祥臨說。
打好種業翻身仗,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種業創新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麵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做到了完全自給。玉米、大豆、生豬等種源立足國內也有保障。
“目前我國種子供給是有保障的。但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有些品種單產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核心技術原創不足、商業化育種體係不健全,這些都是製約種子的一些‘卡脖子’問題。”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補上這塊短板,要把種業作為“十四五”農業科技攻關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來抓,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打贏種業翻身仗,確保中國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一號文件進一步就“打好種業翻身仗”作出部署,提出了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對育種基礎性研究以及重點育種項目給予長期穩定支持,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等重要舉措。
具體來說,水稻、小麥方麵,就是要加快優質專用品種選育,保持競爭力。大豆要加快高產高油高蛋白品種選育,生豬、奶牛等品種關鍵性能要努力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一些品種選育要實現零的突破。此外還要培育龍頭企業,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之盡快成為我國種業創新戰略力量,同時還要積極推進“放管服”,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為種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因地製宜、穩紮穩打,不刮風搞運動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號文件對“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進行係統部署,並明確提出“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因地製宜、穩紮穩打,不刮風搞運動”。
“鄉村振興必須因地製宜,因村施策,體現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異,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所副研究員劉曉潔分析,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氣候、地理、資源、民俗和發展水平等差異大。從經濟發展上看,東部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郊區出現了一些億元村,但在中西部地區,一些村剛剛脫貧。從資源稟賦上看,有些農村土地麵積大、特色資源豐富,但也有些農村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
“鄉村建設需要結合本地鄉情,製定分層次、分階段的行動方案和目標,有序、穩步推進,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跟風。”劉曉潔說。
“國際經驗表明,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必然要經曆一場痛苦的蛻變和重生。”武漢大學社會學院研究員楊華分析,對我國來說,鄉村振興包括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麵振興,這決定了鄉村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穩紮穩打。
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必須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多聽農民呼聲,多從農民角度思考。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嚴格規範村莊撤並,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上樓,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
鄉村振興,基層幹部是關鍵。從今年開始,地方各級領導班子陸續進行換屆。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有序開展鄉鎮、村集中換屆,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
一號文件提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持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認為,必須堅持正確導向,擴大選人視野,拓寬選人渠道,嚴把政治關、廉潔關、能力素質關,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著力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的梯次結構,打造一支組織滿意、群眾擁護、致富能力強的帶頭人隊伍。
換屆期間往往是問題易發多發期,必須進一步嚴明紀律要求。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要求,嚴明換屆紀律,嚴肅查處拉票賄選、買官賣官、跑官要官等行為。中共中央紀委機關、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監察委員會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嚴肅換屆紀律加強換屆風氣監督的通知》。
落實一號文件要求,地方各級黨委要履行好主體責任,黨委書記要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把嚴肅換屆紀律、加強換屆風氣監督與換屆工作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落實,防範風險隱患。紀檢監察機關要履行好監督責任,聚焦問題、全程跟進、鐵腕執紀、嚴肅問責,堅決維護換屆紀律權威。組織部門要履行好直接責任,嚴格執行製度規定,堅持原則不動搖、執行標準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把嚴肅換屆紀律、加強換屆風氣監督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人大常委會黨組、政府黨組、政協黨組以及宣傳、統戰、政法、網信等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分工負責、齊抓共管、形成合力。
堅決懲治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
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堅決懲治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
近年來,隨著中央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以及移民扶貧、低保、危房改造等民生項目的實施,大量資金進入村居組織,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時有發生。這些發生在農村的“微腐敗”,將中央的諸多好政策攔在“最後一公裏”甚至“最後一厘米”之外,嚴重影響黨群幹群關係,啃食群眾“獲得感”。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呂德文認為,“農村是黨和政府聯係群眾的第一線,是推進全麵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的‘最後一公裏’。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推動全麵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深入推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加強農村紀檢監察工作,建立健全農村權力運行監督製度,持續整治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關於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治力度”“嚴肅查處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專門規定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整治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等內容。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部署,“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必須落實“一號文件”要求,加強對惠民富民、促進共同富裕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監督檢查,強化對鞏固“四個不摘”政策成果的監督,持續糾治侵害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讓群眾感受到正風反腐就在身邊。
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加大高價彩禮、厚葬薄養等不良風氣治理
2019年的一號文件首次出現“天價彩禮”四個字,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製、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既說明中央對農村移風易俗的重視,也體現了淨化社會風氣的共識。
“拿不出高額的彩禮錢,致使兒子遲遲結不了婚”,“有丁點事都要辦個酒席,收些人情錢”……目前在一些地方,講排場、比闊氣等陳規陋習仍然盛行,天價彩禮導致一些適婚家庭債台高築,酒席泛濫讓人情債不堪重負,“白色消費”造成極大浪費。陳規陋習既扭曲了正常的人際關係,又敗壞了社會風氣,移風易俗刻不容緩。
“這是一個係統工程,基層黨組織和群眾自治性組織應該是主導者和治理主體。”楊華分析認為,一方麵,基層黨委政府要為鄉風文明提供製度規範,包括對農村人情、辦酒、彩禮、歌舞表演等提供建設性建議和規範性原則。另一方麵,注重示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農村鄉風文明建設、深化移風易俗等方麵的模範帶頭作用,探索符合地方實際和特色的公序良俗。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裏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的精神風貌怎麼樣。”楊華直言,隻要持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僅能夠改變陳規陋習,更能塑造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