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2020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檢查審查調查“年報”顯示,共運用“四種形態”批評教育幫助和處理195.4萬人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種形態分別占比68.1%、24.8%、3.6%、3.5%。分析數據並結合紀檢監察工作實踐可以發現,“四種形態”作為全麵從嚴治黨的重要政策策略,其運用更加精準成熟,其效用更加凸顯,發揮了在管黨治黨中的重要作用,體現出教育挽救激勵等功能。
教育提醒主要體現在抓早抓小,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上。運用第一種形態處理133萬人次,說明這些同誌隻是受到了“紅臉出汗”式的批評教育提醒,並沒有受到黨紀政務處分。數字背後,是各級黨組織和紀檢監察機關所做的大量工作,也是成績。受第一種形態處理的絕大多數同誌真心感謝組織的批評教育提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深刻吸取教訓,從嚴要求自己,避免走彎路犯大錯。這對幹部個人成長、事業發展來說,功莫大焉。實踐證明,隻有把紀律和監督挺在前麵,從盯著極少數向管住大多數拓展,才能做到全麵和從嚴。各級黨組織和紀檢監察機關要本著“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的原則,以對同誌和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把工作做在前麵,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就及時扯扯袖子,有了反映就及時提醒,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幫助幹部“祛病強身”,讓他們始終以“健康狀態”工作、成長。黨員幹部、公職人員要深刻認識“嚴是愛、鬆是害”“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的道理,自覺接受監督,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
感化挽救主要體現在審查調查時傳道傳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第四種形態處理人次雖然僅占3.5%,但也是6.8萬人次,並非小數字。這背後是幾萬名個人、幾萬個家庭,更涉及到一些地方部門單位的具體工作。紀檢監察尤其是審查調查工作,歸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對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的黨員幹部、公職人員,必須依規依紀依法審查調查,予以相應處理。但是紀檢監察機關開展審查調查並不是“撬開嘴”“拿口供”,而是要體現黨內審查、監察調查的特點,最主要的就是感化挽救。實踐中,紀檢監察機關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對審查調查對象是黨員的一律稱“同誌”,通過組織其過組織生活,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黨章黨規黨紀,喚醒黨性意識、黨員意識。許多審查調查對象痛哭流涕,深深懺悔,主動如實交代問題,積極配合組織審查調查,感謝組織挽救,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紀檢監察機關在審查調查工作中,既要嚴格執紀執法、安全文明辦案,又要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重理重情、傳道傳情,真正做到感化人、挽救人,把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落到實處。
保護激勵主要體現在精準問責,激發擔當作為上。監督執紀問責是紀檢機關的職責,但問責不是唯一目的,同時也是為了壓實責任,激勵黨員幹部擔當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秉持科學精準的原則,對負有責任的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嚴肅問責,對其他黨員領導幹部也能起到警示效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還按照黨章黨規要求,為受到錯告誣告的黨員幹部、公職人員澄清正名、消除不良影響,幫助他們卸下思想包袱、輕裝上陣。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紀委不僅處理人,還保護人”。
紀檢監察工作是政治工作,也是做人的工作,必須發揮教育人挽救人激勵人的作用。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幹部要深化運用“四種形態”,抓早抓小,強化日常監督,管住絕大多數;繼續用好思想政治工作這個法寶,實現政治效果、紀法效果、社會效果有機統一;繼續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激發黨員領導幹部、公職人員幹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