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千磨萬擊更堅勁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高質量發展紀實
發布時間:2021-01-2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  瀏覽次數:1225   字號:

2020年走進了曆史。這個極不尋常的年份,刻印下數不盡的難忘記憶,更留下許多深刻啟示。當我們踏上中華民族邁向偉大複興的關鍵一程,應當從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式開啟。當這個曆盡滄桑的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奮力衝刺之時,也進入了更為艱巨的攻堅階段。靠什麼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靠什麼應對外部環境的風高浪急?

“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鮮明強調。這是對曆史經驗和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更是統攬全局、謀劃未來的遠見卓識。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浙江考察。這是3月31日,習近平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察看濕地保護利用情況。

縱橫正有淩雲筆 “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每到重大曆史關頭,我們黨總是能以創新理論照亮前路,科學指引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的中國,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這一重要命題,從理論到實踐,都需要我們作出回答。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係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著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胸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判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曆史意義。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以“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高度凝練地闡釋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現了觀大勢、謀全局、育新機的戰略思維和超凡智慧。

敏銳抓住“發展質量”這一關鍵,凝聚著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接續思索。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新時代的發展,絕不是簡單重複和機械擴張,要重視量的發展,更要重視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

鮮明提出追求“質的提升”,源於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隻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就是在經曆高速增長階段後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國家,就是沒有實現這種根本性轉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高度重視發展質量,下大力氣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黨的十九大以來,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國經濟發展加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特別是2020年以來,中國經濟經受住了重重嚴峻考驗,呈現出穩步前行、逐步向好、不斷升級的態勢,充分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成為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認識在實踐中深化,理念在行動中升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充分肯定了保持戰略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成績,強調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今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這堂規格相當高、信息量非常大的開年“第一課”,錨定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確保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的目標,分析了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理論依據、曆史依據、現實依據,闡述了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闡明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為我們開啟新征程、實現新的更高目標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隻要我們繼續謙虛謹慎、艱苦奮鬥,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力辦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創造新的曆史偉業!

逆風揚帆破浪行 “推動經濟發展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新中國曆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樣定格2020年。

極不平凡!多少艱難困苦,多少跌宕起伏,濃縮成這重如千鈞的四個字。

令人驚歎的輝煌背後,是難以想象的艱辛。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不惜豁出一切!武漢封城,全國春節假期延長,眾多企業停工停產,億萬群眾居家抗疫,超常規的社會隔離……在抗疫形勢最嚴峻的時候,經濟社會發展不少方麵一度按下“暫停鍵”。

壓力之大,不言而喻。2020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降,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經濟社會是動態循環係統,不能長時間停擺。我們正處於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戰疫不能鬆,戰貧不能等,發展不能停!

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決策、沉著應對,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領導能力,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手抓防控,打響了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一手抓發展,圍繞“六穩”“六保”出台一係列紓困惠企利民政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2月10日,疫情膠著對壘階段,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社區調研指導全民戰“疫”;3月10日,在抗擊疫情的關鍵階段,又專赴湖北武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強調堅決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

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考察調研,釋放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加快恢複生產生活秩序、推動複工複產的鮮明信號。隨後又緊鑼密鼓赴陝西、山西、寧夏、吉林等多個省份,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進行考察調研,作出具體部署。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迎來勝利的曙光。

一條條密集的時間線,記錄下頑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曆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製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製在個位數以內,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一個個相繼轉正的經濟指標,印證著經濟提速的腳步: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出口增速轉正;5月,服務業生產指數和工業利潤增速轉正;6月,外貿進出口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轉正……備受關注的GDP在一季度負增長6.8%之後,二季度3.2%,三季度4.9%,完美實現逆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學家亞當·圖澤感慨,“無論你聽了多少次中國經濟增長的故事,它仍具有令人震撼和驚訝的能力。”

回望全年,即便是在千難萬險之中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我們對發展質量的要求絲毫不降,確保經濟始終行進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攻堅克難的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悉,“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幸福安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一年間,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嫦娥五號帶回月壤、“奮鬥者”號萬米深潛、世界最快量子計算機“九章”問世、北鬥完成全球組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芬克說,中國是全球創新指數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在經濟史上從來沒有這樣一個國家,在創新方麵飛躍發展超越了預期。

區域協調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攸關“全國一盤棋”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一年間,區域協調發展的“經絡”逐個打通,各大區域板塊良性互動明顯提速,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個個引擎加快轉動起來,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人們追求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發展和生態的辯證關係,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深邃思考,“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年間,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途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殷殷囑托。在雲南,總書記叮囑,“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決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隻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在山西,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複,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在江蘇,總書記闡釋,“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

山河無恙,萬物複蘇。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航船穿風劈浪、行穩致遠,從危機中找到先機,於變局中開拓新局。

赤誠為民映初心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歲末,在“漢語盤點2020”活動中,“民”當選為年度國內字。沉澱成為非凡之年的年度記憶,“民”可謂實至名歸。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中,“人民”始終處於最高的位置,具有最重的分量。“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麵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愈加凸顯,愈加清晰地映照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如磐初心、如山使命。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麵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一開始就鮮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隻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麼什麼代價、什麼後果都要擔當。”

一幕幕感人至深的鏡頭,一組組戰“疫”成果,無不彰顯我們黨憂民、愛民、為民的赤誠情懷。從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至100多歲的老人,不計代價救治每一位患者,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療費用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新冠疫苗和接種服務等全部費用也由醫保基金和財政共同負擔,為全民免費提供。國家還針對新冠肺炎康複期患者出台了一係列政策,保證他們得到很好的康複治療。

正如鍾南山感慨的那樣,“我們跟有些國家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命最重要!人的生命是第一寶貴的,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權!”巴西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羅尼·林斯稱讚,麵對全新病毒突然襲擊,中國舉全國之力,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令人敬佩。

“但願蒼生俱飽暖,千年夢想今得償”。去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全省剩餘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經過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是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我們從未看到有那麼多人擺脫了極端貧困,這是中國的一個偉大成就”……當今世界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認,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脫貧。

最新納入醫保目錄的抗癌藥品價格平均降幅為14.95%,一些一線常用的抗癌藥降幅超過了60%,目前國產所有的免疫治療藥物進入醫保……不斷傳來的惠民利民消息,在寒冬裏為千家萬戶送去濃濃暖意。過去的一年,即使嚴峻的經濟形勢疊加疫情、洪澇災害的衝擊,但14億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民生得到了有力保障: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年內實現由負轉正;前11個月,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6.1%、13.9%……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含金量十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生活更好、更幸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為貧苦地區的麵貌煥然一新感到由衷高興,隨即又瞄準下一個更宏偉的目標,“接下來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麵振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決定,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五年過渡期,過渡期內要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麵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