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把監督融入日常做在經常
發布時間:2020-11-0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瀏覽次數:858   字號:

近日,四川省紀委監委駐省委宣傳部紀檢監察組對省作家協會黨組關於“政治畫像”反饋問題整改情況進行跟蹤監督;福建省福鼎市紀委監委聯合職能部門深入一線,做實“嵌入式”監督……各地緊扣“常”“長”二字,創新監督方式,日常監督工作更加精準、有效。

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保證,是國家製度和治理體係有效運轉的重要支撐,在管黨治黨、治國理政中居於基礎性、保障性地位。一段時間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牢牢抓住監督這個基本職責、第一職責,持續強化監督,做實日常監督。然而,相較於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監督工作仍存在一些差距和問題。有的對監督和辦案的關係理解存在偏差,依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審查調查上;有的不善於從政治上看待分析問題,主動摸查問題、抓早抓小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有的對監督具體路徑研究不深,對權力運行的關鍵點和風險點聚焦不夠,發現問題效率不高。

監督效果強不強,很重要的是能不能融入日常、做在經常。隻有把監督寓於日常工作、實實在在地做起來做到位,才能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小錯誤釀成大禍患,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違紀違法問題。要堅持監督常在、形成常態,突出抓好日常監督,重視日常咬耳扯袖和談心談話,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依托大數據精準科學監督,加強常態化管理和政治生態研判,增強約束氛圍,提升監督效果。

不斷在“常”“長”二字上下功夫,督在日常、管在經常,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貫徹“治未病”工作理念,通過談心談話、調研督導,以及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等方式,及早發現糾正苗頭性、傾向性或者輕微違紀違法問題,及時約談提醒、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責令整改,堅決防止未病變已病、小病成大病。用好用足第一種形態,抓住紅臉出汗這個關鍵,常咬耳朵、勤扯袖子,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敢於當“黑臉包公”,聽到反映就過問,發現問題就處理,幫助遊走在違紀違法邊緣的黨員幹部及時懸崖勒馬,讓更多的黨員幹部受到警醒。

加強信息化建設,依托大數據等新技術新平台,提高日常監督質效,推動日常監管到位。建立完善黨員幹部電子廉政檔案,健全覆蓋黨員、監察對象的基礎數據庫,通過數據交叉關聯和比對分析,精準發現問題。比如,甘肅省紀委監委整合財政、民政、水利、教育、林業等部門數據信息,建立集惠農補貼項目資金公開、信息查詢、數據對比、受理投訴舉報等功能為一體的“扶貧領域監督信息平台”,既提升職能部門管理質效,也方便紀檢監察機關開展日常監督;湖南省澧縣紀委監委利用“澧州智慧監督雲”,將民生資金、工程項目、廉潔檔案與後台12項基礎數據進行經常性“碰撞”比對,排查發現基層幹部套取危房改造資金等問題線索。

形成監督常態,目的是涵養良好政治生態。堅持把政治生態情況列入日常監督重要內容,把握“樹木”和“森林”的關係,從全局和整體出發開展日常監督。全麵運用黨風廉政意見回複、巡視巡察意見反饋、談話提醒、專題調研、抽查核實、會議監督等手段,定期分析研判地區、部門、單位政治生態,找準問題線索,精準施策,靶向治療,全麵淨化政治生態。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