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正麵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戰。關鍵時刻,中國醫護工作者逆行出征海外,與其他國家的醫護人員攜手抗擊疫情。圖為4月15日,中國赴沙特阿拉伯抗疫醫療專家組從寧夏銀川啟程,赴沙特協助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工作人員在裝運援助沙特阿拉伯的醫療物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開展國際合作,踐行多邊主義,團結互助,是全世界有效應對新冠疫情等全球危機的唯一途徑。”當地時間9月11日,聯合國大會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決議,得到169個國家的壓倒性多數讚同。
世衛組織9月15日公布,全球累計確診2915萬多例,累計死亡92萬多例。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種特殊形式告誡世人,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隻要還有一個國家沒有控製住疫情,這場戰鬥就不會結束。
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抗疫鬥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具有的廣泛感召力,是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建設更加繁榮美好世界的人間正道。”
回望這場抗疫鬥爭,麵對突如其來的嚴重疫情,中國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積極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願望。
中國科學家在“創紀錄短的時間內”甄別出病原體,獲得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並與世界分享,是這些行動中的重要一筆。
武桂珍,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病毒病預防控製所黨委書記,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作為重要參與者,她至今仍清晰記得當時的情景:“一接到湖北省送檢的病例標本,我們立即組織所裏團隊投入到病毒遺傳密碼破譯工作中。全體職工日夜奮戰,很多人吃住在單位,辦公樓連續多天燈火通明。”
提取核酸、基因測序、比對分析……連續攻堅24小時後,病毒的基因組全長序列被破解。緊接著,核酸檢測試劑快速研製成功。1月7日,又從臨床樣本中成功分離首株新冠病毒毒株。
每一步的科研進展和疫情信息對外通報,都在同步進行。武桂珍介紹,1月12日,包括中國疾控中心在內,國家衛健委指定3家機構向世衛組織提交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在全球流感共享數據庫發布,全球共享。
短短幾天就確定病原體,並與世界共享。爭分奪秒搶出來的寶貴時間,對於鎖定病毒“真凶”,對世界發出明確警示都有重要意義。
當地時間8月13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再次表示:“早在1月份,中國就提供了病毒基因組並與全球分享,世衛組織也分享了首個PCR檢測規程,從而可以研發出首個診斷工具並開始疫苗研究。”
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主動通報疫情信息,第一時間發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時間公布診療方案和防控方案……中國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毫無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經驗。
“中國專家組是第一批抵達意大利的國際援助者,中國的表現令人感動。”意大利紅十字會主席羅卡表示。3至4月,中國向意方共派出三批抗疫醫療專家組,累計36人。
梁宗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中國首批援意抗疫醫療專家組組長。作為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病毒是全人類的共同敵人,治病救人是全世界醫生的天職,大家都講科學,尊重專業意見,相互合作,向著戰勝疫病這同一個目標努力,這正體現了命運與共的理念!”梁宗安告訴記者,首批醫療專家組去意大利時帶去了中國紅十字會捐贈的31噸抗疫醫療物資,包括30個床位的ICU全套設備,同時向意方介紹了中國的診療方案,以及在國內行之有效的做法,所到之處受到當地醫生和百姓的歡迎。
“中國最先應對了新冠肺炎疫情,在診療特別是針對重症病人的診療方麵有著最為豐富的經驗。”意大利衛生部副部長、醫學專家皮耶爾保羅·西萊裏表示,中國分享的防控和診療經驗,為意大利防控疫情、治愈病患提供了有效幫助。
意大利、塞爾維亞、伊朗、伊拉克……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向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從3月15日至9月6日,我國總計出口口罩1515億隻、防護服14億件、護目鏡2.3億個、呼吸機20.9萬台、檢測試劑盒4.7億人份、紅外測溫儀8014萬件,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
麵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國始終保持命運與共、開放合作的寬廣胸懷。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世界衛生大會致辭中鄭重承諾: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這裏是阿布紮比的一個研究中心,一萬多名像這樣的誌願者正在阿聯酋接種這種疫苗。如果疫苗對他們有效,那它將能通過第三階段試驗,並準備好用於全世界。”8月初,一個阿聯酋小哥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播客視頻受到熱烈關注。他所指的,正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在阿聯酋開展的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試驗。
“各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共同合作應對疫情威脅,戰勝這一全球大流行病。”阿聯酋衛生與社會預防部部長歐維斯說,阿中開展疫苗研發合作就是重要典範。截至8月底,阿聯酋入組接種人數已經超過3萬人。
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雲濤講述了一個細節,在阿聯酋,每一位疫苗試驗誌願者監測手環上,都寫了這樣一行字——為了全人類。“在這一刻,你能很真切地體會到,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大家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縱觀曆史長河,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災難的鬥爭史。從橫行歐洲幾百年“黑死病”的消亡,到戰勝天花、霍亂、瘧疾等疫情的肆虐,再到抗擊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在每個全球性挑戰麵前,團結合作都是人類最終走出危機的唯一出路。
為什麼中國始終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孜孜以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曆史出發、麵對全球性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精神氣質使然,展示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詮釋著為世界謀大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人間正道是滄桑。曆史終將證明,任何自私自利、嫁禍他人、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注定都將被拋棄。國際社會唯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多邊主義、走團結合作之路,才能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問題,共建美好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