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後,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被迅速動員起來,全力生產防控疫情所需的口罩、防護服、測溫儀、呼吸機、負壓救護車等物資、裝備。負壓救護車能有效控製病毒向外擴散,被稱作“生命的擺渡車”。為保障武漢對負壓救護車的巨大需求,福田山東多功能汽車廠組織員工大年初一返崗複工,加班加點提高產能。圖為2月11日,該廠對負壓救護車進行道路試車。 新華社發(孫樹寶 攝)
“抗疫鬥爭真正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力量,國家實力是我們取得重大階段戰果直至全麵勝利的堅強後盾。”剛從新疆抗疫一線返回就赴京參加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邱海波,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有感觸。
回想起四度出征、前線鏖戰的185天,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邱海波百感交集,而這其中,有一個病例讓他印象格外深刻。
在吉林的時候,有一位85歲的重症老人,伴有多種基礎性疾病,而新冠肺炎發展很快,老人在常規治療手段下症狀一直沒有改善,直到輸入了2600毫升恢複期血漿後才開始好轉。“相當於全身的血換了一半。”邱海波說,東北地區患者治療所用恢複期血漿由湖北和武漢康複患者捐獻,專門用飛機24小時內運來,“是一個‘奢侈’的治療”。
在這場同病毒的生死搏鬥中,物質的角力是基礎。有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31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624億元;全國確診住院患者總醫療費用13.5億元,其中,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過15萬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療費用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全部由國家承擔。
習近平總書記在表彰大會上指出,抗疫鬥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積累的堅實國力,是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我們長期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建立的完整產業體係、形成的強大科技實力、儲備的豐富醫療資源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強支撐。
疫情暴發正值春節期間,部分群眾外出,但武漢仍有900多萬市民,每天要消耗5400噸糧食、4000噸蔬菜、1200噸肉。在封城的76天裏,雪中送炭的暖流,從未中斷。
按下“暫停鍵”的武漢,既靜了下來,又“動”了起來。1月27日至5月8日,全國累計向湖北地區運送防疫物資和生活物資153.23萬噸,運送電煤、燃油等生產物資284.15萬噸。在武漢和湖北的背後,站著整個中國。
一邊是疫情帶來的巨大影響,一邊是防控工作的巨大消耗。14億人口的大國,基本生活保障不停、物資供應不斷、社會秩序不亂、經濟發展加快恢複,這從根本上得益於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積累的綜合國力,得益於危急時刻能夠最大限度運用我們的綜合國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經濟總量已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沒有一定的綜合國力,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任務。”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周文說,經濟實力不斷實現曆史性跨越,才給了我們如此強大的物質準備。
統籌運用綜合國力成功抗擊疫情,是一場全方位的人力組織戰、物資保障戰、科技突擊戰、資源運動戰。“無論是在生產鏈的完備上,還是在調動、提供各方麵資源的能力上,都體現了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國力。”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在抗疫前線能夠非常真切地體會到國力在這次抗疫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上海浦東新區康梧路555號三槍工業園一間臨時車間內,生產緊張有序,此前滿負荷運轉的兩台高速口罩機已暫時關機。
“現在我們日產能500萬個,日產量可達350萬個。”三槍母公司上海龍頭集團黨群工作部部長黃偉鋒說,因為口罩供需狀況與年初完全不同,不用“火力全開”就能滿足需求。
緊急轉產口罩,對三槍集團而言,是曆史上的第二次。2003年“非典”期間,三槍臨危受命,占用生產內衣的原材料和生產線,個人日產量最高紀錄不過1000隻。機器開到最大負荷,每天也隻能生產10萬個紗布口罩。
“今昔對比天壤之別,現在一條生產線日產量就超10萬隻。”黃偉鋒說,“17年前,普通熔噴布口罩還是醫護人員都用不上的高科技,現在已是老百姓的基礎款。”
中國石油、上汽通用五菱、比亞迪、富士康,一大批企業火速轉產防疫物資;廣州興世機械公司研發的超高速全自動化口罩機,生產速度可達到每分鍾1000片,為世界最快速度……疫情防控的另一條“生命線”上,強大的生產能力被短時間動員起來,展現出中國完整產業體係和強大科技實力。
1月25日,全國口罩日產量隻有800萬隻,一個月後就達到1.16億隻,又過了一個月,已達到3億隻。從3月15日至9月6日,我國總計出口口罩1515億隻。“在很短時間內,我們從開始抗疫時的醫療物資奇缺,變成世界主要防疫物資供應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旭說,國家實力應對複雜嚴峻局麵的韌性和活力得到充分展現。
“我們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必須時刻準備著。”從武漢返回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副領隊王韜和隊友們一直在備戰訓練。
作為國家為處置重特大事件儲備的應急醫療資源,“每支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自成整建製體係,展開後相當於一所二甲醫院,無需其他支援便可獨立開展救治工作。”王韜說。
在這次馳援湖北的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表現令人矚目。22支救援隊迅速填補方艙醫院救治力量的缺口,讓承托著希望的“生命之舟”有了充足底氣。
國家衛健委衛生應急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2年首批6支救援隊驗收以來,我國已建和在建國家衛生應急隊伍有59支,也是擁有國際應急醫療隊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全國數百萬名醫務人員奮戰在抗疫一線,給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帶來了光明;1萬餘家定點醫院,對新冠肺炎患者實行定點集中治療……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儲備了豐富的醫療資源。2019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超100萬個,床位880.7萬張,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292.8萬人,疾病預防控製中心3403個,持續穩步增長。
“中國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投入,從國家到省市再到社區,涵蓋了所有層麵。”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如此評價。
由負轉正!一季度“深蹲”之後,中國經濟二季度增長3.2%,成為疫情發生以來全球第一個恢複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經過疫情“壓力測試”,中國經濟凸顯強大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僅沒有改變,還湧現出新的增長點,釋放著新的活力。
發展始終是硬道理。改革開放40多年間,我國GDP翻了五番,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為應對化解當前和今後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物質前提,這也是我們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深厚底氣。
麵向未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讓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充實起來,不斷讓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物質基礎日益堅實起來,我們就一定能夠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