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強調牢記曆史經驗和教訓,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是要以史為鑒、麵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讓世界各國人民永享和平安寧。
——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意指人們應牢記從過去發生的事情裏形成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行事的借鑒。
中華民族曆來就是高度重視曆史的民族,善於借鑒往事,汲取經驗教訓。《易經》提出“彰往而察來”,《晉書》說“前車之覆軌,後車之明鑒”,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知興替”,這些古語道出了先人對曆史的敬畏和尊重。為了把真實的曆史記憶留存下來,一代又一代的史家薪火相傳,留下了體裁完備、內容豐富的浩繁史籍。
將“前事”賦予如此重要的意義,絕非是因為中國人對未來缺乏想象而總是咀嚼過去。人們通過寫史、論史、讀史,總結大量興亡規律和眾多得失經驗之後發現,曆史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這樣一來,曆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讀“前車之鑒”是為了走“明日之路”。
“殷鑒不遠”這個成語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用到,用來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它出自《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其淵源可追溯到殷初:殷人滅夏後,殷商的開國之君商湯吸取夏亡的經驗教訓,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尚書·湯誓》中說,夏桀耗盡民力,盤剝夏國的人民,商湯鑒於夏桀濫用民力、橫征暴斂而導致民怨的教訓,要求自己踐天子位後不近聲色,不聚貨財;任用有德行的人,犒賞有功勞的人;能寬能仁,把誠信昭示於萬民……由於商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矛盾日漸緩和,國力也日益強盛。
《韓詩外傳》說:“故殷可以鑒於夏,而周可以鑒於殷。”看史,不是在看別人的舊時舊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學史,不是在學“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學“後事之師”的規律性智慧。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曆史經驗,可以指導將來的未知征程。
中國人不忘“前事”,還因為在對“前事”的銘記中,孕育出了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精魂。從“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南京保衛戰,到“不惜用生命填進火海”的台兒莊血戰,從“打完子彈就上刺刀衝鋒”的平型關大捷,到“以血肉之軀戰勝精良裝備”的百團大戰……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成為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永不屈服、一往無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不念過去,必然會茫然於現在,迷失於未來;背叛昨天,必然會失守了今天,丟棄了明天。
不忘過去,不是為了沉淪於過去,而是為了麵向未來;紀念傷痛,不是為了沉湎於傷痛,而是為了走向新生。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75年前的偉大勝利向世人證明,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現在,我們用隆重的方式來紀念抗戰勝利,來體會“勝利日”三個字的深刻含義,正是為了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鍥而不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中華民族曆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鄭重舉行紀念活動,這不僅是對自己曆史記憶的尊重,更是對人類前途命運的關懷。“近代以後,中國人民遭受列強的侵略、淩辱、掠奪達百年以上,但中國人民不是從中學到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表達著一個民族對曆史的思考、對和平的珍惜。正確地書寫曆史、堅定地捍衛曆史、深刻地把握曆史,“永久和平”才不會是一句停留在書本上的空話。
75年過去,硝煙散盡,危險仍存、使命仍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銘記曆史啟示的偉大真理,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勝利走向勝利,我們的勇氣在此、底氣在此、信念在此。(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