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一路趕考砥礪前行
發布時間:2020-07-01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573   字號:

6月28日,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醫院的12名新黨員來到革命聖地西柏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他們都是參加援鄂抗疫的醫務人員,分別在武漢市第七醫院、金銀潭醫院等工作,因表現突出,今年三月份在武漢火線入黨。這些新黨員一致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發揚抗疫精神,爭做優秀黨員。圖為在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舊址,12名援鄂抗疫新黨員與老黨員一起重溫入黨誓詞。新華社發(陳其保 攝)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


伴著噴薄而出的朝陽,中國共產黨迎來了成立99周年。


99年風雲激蕩,99年接續趕考。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彙點上,回首往昔,一部黨的曆史,就是一部不斷經曆一次次大考,破解危局、迎難而上的曆史;展望未來,依然需要踏平坎坷成大道,無懼暗礁險灘領航中國、破浪前行。


大疫突襲,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6月28日,西柏坡。石家莊市人民醫院的12名新黨員,麵向黨旗,右手舉拳,莊嚴宣誓。他們都是參加援鄂抗疫的醫務人員,因表現突出,今年3月在武漢火線入黨。


在這場生與死的大考麵前,共有44萬人提出入黨申請,發展黨員2.5萬名。


今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越是到了艱難困苦的關鍵時刻,越離不開砥柱中流的主心骨,越離不開凝聚力量的堅強核心。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麵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黨中央沉著應對、果斷決策。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從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導組,到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從“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到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大戰大考,疫情如鏡。黨中央一聲令下,9000多萬名黨員聞令而動,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築起堅實屏障。


“最困難的工作,最辛苦的崗位,黨員必須先上,沒有商量!”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240多名黨員,沒有一個人遲疑、退縮,全部堅守在急難險重崗位。


在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共產黨員莊嚴宣誓:“備戰有我!衝鋒有我!勝利有我!”


在火神山工地,黨員突擊隊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全體施工人員晝夜奮戰,迅速建成火神山醫院。


……


從重症病房爭分奪秒的救治,到城鄉社區挨家挨戶的排查,從工廠車間加班加點的生產,到科研實驗室夜以繼日的攻關,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在哪個崗位,廣大共產黨員想患者所想、急群眾所急,用行動踐行著初心使命。


疫情發生後,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整合力量、全力抗擊疫情,是很大的挑戰;在疫情形勢趨緩後,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很大的挑戰。黨中央審時度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序推進複工複產。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2月23日,北京人民大會堂,一場超大規模的電視電話會議召開。


麵對全國17萬名縣團級以上幹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從落實分區分級精準複工複產到出台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從確保“員工回得來、原料供得上、產品出得去”到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從守住“米袋子”、守好“菜籃子”到暢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


從沿海到內地,每天數十萬家商鋪恢複營業,成千上萬家製造業企業複工運行,神州大地迅速恢複活力。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眾誌成城、步伐堅定,確保實現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來之不易的成績,源自統一領導、統一指揮,中國共產黨的巨大能量威力盡顯;源自全麵部署、全麵動員,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製度優勢充分釋放。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


“讓我們再喊一遍口號吧!記得聲音要輕一點。”“嗯!”“中國共產黨萬歲!”聲音低沉,卻鏗鏘有力。


1921年,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這是中國曆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此後,不到6年時間,中國共產黨由起初隻有50多人,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5.8萬名黨員、領導著280餘萬工人和970餘萬農民的具有相當群眾基礎的政黨。


然而,黨的發展道路絕非一帆風順,黨的成長注定要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中披荊斬棘、艱難前行。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黨的力量遭受嚴重損失,黨員人數從近6萬人減少到1萬多人。中國革命向何處發展?中國革命的道路究竟該怎樣走?


處在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近乎絕境的危機麵前挺了過來。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中國共產黨人奮起抗爭,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一係列武裝起義,深入農村開展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之勢,逐步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重要思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指明了唯一正確的道路。


偉大的事業之所以偉大,不僅因為這種事業是正義的、宏大的,而且因為要實現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戰勝與之必然伴隨的巨大困難和挑戰。


1934年11月,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進行異常艱苦長征的紅軍,到達湘桂邊界的湘江。紅軍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在這裏打響。血戰湘江後,中央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紅軍遭受了建軍以來從未有過的巨大損失。


前有重兵堵截,後有大軍圍追,何去何從?


1935年1月15日,在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的一棟二層小樓,遵義會議召開。會議首先著重解決了當時最為急迫的軍事路線問題,使紅軍由被動轉為主動,成為長征走向勝利的關鍵一步;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奪取長征勝利提供了根本的組織保證。


遵義會議是黨的曆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在極端危急的曆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由此,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黨內的重大問題,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義會議後,紅軍逐步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麵。蕭華創作的《長征組歌》唱道:“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在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人促成全國各派力量團結合作,形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1945年,抗戰即將勝利之際,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這時,我們黨已經發展成為有120多萬黨員、領導著120餘萬人民軍隊的大黨。在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發揮了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成為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主導因素。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終於迎來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長期奮鬥的結果,完成了黨所肩負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使命,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披荊斬棘上下求索,探尋建設社會主義之路


幾經滄桑,千難萬險,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設新中國走的每一步,同樣不容易。


1949年3月,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進入繁華城市、執掌全國政權的曆史條件下,如何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毛澤東鮮明提出:“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兩個務必”提出後不久,人民解放軍上海警備區三營八連進駐上海,執勤於繁華的南京路。八連官兵住在舊倉庫裏,睡地鋪,穿粗布衣服和老布襪子,人人三件寶:草鞋、自糊信封和針線包。從“南京路上好八連”身上,上海人民看到了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艱苦奮鬥的本色。


新中國能不能把經濟穩定下來,從而在政治上站住腳跟?這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麵前的緊迫命題。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宣稱,“共產黨政府解決不了自己的經濟問題,中國將永遠是天下大亂”。


上海解放之初,存放在上海中央銀行的黃金和銀元早被搬運一空,隻留下幾近廢紙的21萬億元金圓券。


“進入上海,中國革命要過一大難關。”軍管會確定人民幣為唯一合法貨幣,在1949年6月5日前完全廢止金圓券,以1元人民幣折合10萬元金圓券的比率進行兌換。


“解放軍進得了上海,人民幣進不了上海!”上海市民用金圓券兌換完人民幣,但南京路上四大百貨公司竟用銀元標價,拒收人民幣。


6月10日,經中央批準,軍管會周密部署,一舉查封證券大樓,將200多位投機商人逮捕法辦,銀元價格應聲大跌,全國糧油市場價格隨之回落。隨後,黨和政府精心部署了一場集中調運物資、適時拋售的“經濟戰”,到1950年底,全國物價基本趨於穩定。


能不能管理好城市,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必須麵對的緊迫課題。上海經濟保衛戰,“其深遠意義不亞於淮海戰役”。經濟保衛戰取得決定性勝利,顯示了從農村走向城市的中國共產黨,有信心也有能力經受住這場大考。


大江大河的中流砥柱,一旦有驚濤駭浪,就越發巍然挺立,展現平波鎮浪的力量。一個國家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主心骨越是堅強有力,就越能凝聚風雨無阻的力量。


1950年6月,朝鮮半島爆發大規模戰爭。美軍越過“三八線”,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黨中央反複斟酌,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無畏氣概,果斷決策,派遣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響徹神州。


從鬆骨峰、長津湖到上甘嶺,中國人民誌願軍經過三年殊死搏鬥,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打出了不可撼動的大國尊嚴,為建設新中國爭取了長期安全和平的環境。


盡快實現工業化,建設強大的國家,成為所有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願望。在這樣不懼挑戰的黨領導下,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精神投入國家建設。


“一五”計劃期間,全國同時開展了1萬多個工礦建設單位的施工,有595個大中型項目建成投產。中國自己的工業體係,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更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大慶油田、攀枝花鋼鐵基地、南京長江大橋、紅旗渠……一個個響亮的名字標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一個工業體係日益完善的新中國闊步走來。到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工業門類齊全程度、技術水平和開發能力在發展中國家中首屈一指,並在部分領域接近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原子彈、氫彈先後爆炸成功,東方紅一號一飛衝天……“兩彈一星”,承載著民族信心與國家尊嚴,刺破長期懸在新中國上空的陰雲,奠定了新中國的安全基石。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無前。麵對一窮二白的困局,種種風霜磨礪從未阻斷前進道路,中國共產黨初心不改、矢誌不渝,從危難中奮起、於困頓中重生,在尋找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探索。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


1978年,剛剛擺脫十年浩劫的中國,徘徊於曆史的十字路口。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


鄧小平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初夏,《光明日報》頭版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平靜的神州大地仿佛響起了一聲驚雷,全國範圍內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思想解放的號角就此吹響。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黨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在挫折中奮起。


1978年底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由此,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大幕拉開。


小崗破冰,深圳試水,海南弄潮,浦東闖關……華夏神州在“曆史的一瞬”翻天覆地、滄海桑田,古老的國家邁向“史詩般的進步”。


改革開放向前推進,中國共產黨人保持清醒頭腦,深入思考長期執政中如何管黨治黨問題,作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重大論斷,堅持一手抓改革發展、一手抓懲治腐敗。


豐澤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有名的高級飯莊。時任商業部部長王磊等人到豐澤園飯莊吃客飯,搞特殊化,少付錢。一位年輕廚師給中央紀委寫信反映了此事。中央紀委立即派人調查,查實後通報全黨,引起強烈震動。


1992年10月,十四大黨章首次將“從嚴治黨”寫入總綱,“從嚴治黨”正式成為管黨治黨的總遵循和根本原則。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會主義事業出現嚴重曲折。麵對國際上的複雜情況,鄧小平提出“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


保持堅強定力,中國共產黨頂住了國內外風波的衝擊,鞏固了我國的社會主義陣地和改革開放的成果,穩住了陣腳,繼續深化改革。


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


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到“公有製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我們擺正“計劃與市場”關係,在遊泳中學會了遊泳。


應變局、平風波、入世貿、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一關關闖了過來。短短幾十年時間,當代中國實現了從落後時代到趕上時代的偉大跨越。


即便是最嚴苛的指責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共有超凡的自我糾錯能力和創新能力”。


無懼風雨勇立潮頭,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世界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13年7月11日,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細雨蒙蒙。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誌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麵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麵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凝重深遠。


趕考永遠在路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怎麼抓?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全麵從嚴治黨是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這是首次公開提出“全麵從嚴治黨”,並將其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一並部署,形成“四個全麵”戰略布局。


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推進全麵從嚴治黨,采取一係列重大戰略舉措和重要製度安排加大管黨治黨力度,保證全黨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堅決踐行“兩個維護”。健全黨的領導製度體係,深化黨的建設製度改革,完善全麵從嚴治黨製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層層落實全麵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堅決治理“七個有之”,堅決清除搞偽忠誠的“兩麵人”,消除了嚴重政治隱患;堅持標本兼治,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全麵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堅持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堅持以科學理論引領全黨理想信念,堅持以“兩個維護”引領全黨團結統一,堅持以正風肅紀反腐凝聚黨心軍心民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探索出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將“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係,強化對權力運行的製約和監督”專列一章作出重大製度安排,確立黨和國家監督體係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支撐地位。


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僅是反腐敗鬥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麵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


全麵從嚴治黨是一場偉大的自我革命,推動偉大社會革命闊步前進。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出征、馳而不息推進,走遍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大力開展“精準扶貧”,以繡花功夫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細。到2019年年底,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


世界上沒有哪個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以這麼強的意誌、這麼快的速度、這麼大的力度幫助這麼多人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麵對新時代前進路上的難題,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改革“突破升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5個領域,336項重大舉措,《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涉及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黨的十九大將“全麵深化改革”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加快雄安新區建設,改革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


共建“一帶一路”、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出台《外商投資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感慨,“中國改革,最複雜也最成功”。這其中有著專屬成功密碼——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社會革命的同時,堅定不移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確保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曆經滄桑始終初心如磐。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191.4萬名,黨的基層組織468.1萬個。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黨要長期執政、永葆活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最重要的是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趕考永遠在路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回望中國共產黨99年的發展曆程,就是一部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不懈奮鬥的曆史,更是一部經受各種風險考驗,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曆史。2021年,我們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在前進的路上,我們還會麵臨更多風險,麵臨艱苦的鬥爭,仍須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神創造更大的奇跡。我們深信,經受風雨砥礪的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夠肩負曆史重任,不負人民重托,引領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