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兩會聚焦|凝聚攻堅克難的合力
發布時間:2020-05-22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732   字號:

  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我國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巨,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成效重要階段召開的全國兩會有哪些看點?如何凝聚攻堅克難的力量,堅定不移實現既定目標任務?這是各方麵關注的話題。

  如何確保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曆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如何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無疑將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關注焦點。

  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是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當前,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期,尚未“摘帽”的地區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必須咬緊牙關,啃下最後的“硬骨頭”。

  全麵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麵進步。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是給人民群眾帶來最直接、最切身的獲得感、幸福感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年來,藍天保衛戰、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複、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等戰役依次展開,取得明顯成效。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規劃確定的9項約束性指標有7項已經提前超額完成。

  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人民群眾更加關注保障、改善民生的問題。光明智庫根據大數據分析得出,在“2020年全國兩會前夕民意關注話題”中,“疫後經濟恢複”“完善法律體係”“就業”“醫療”“教育”等話題熱度最高。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宋貴倫表示,“疫後經濟恢複”熱度領先,充分說明在我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後,全國上下高度期待經濟恢複。而“就業”排在前列,說明在經濟下行壓力與疫情衝擊雙重影響下,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穩就業”成為亟待抓緊、抓實、抓好的大事。

  疫情防控常態化 怎樣做好“六穩”“六保”

  如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需要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獻計獻策。

  在國內,防範疫情反彈任務艱巨繁重,個別地區出現聚集性疫情,不確定性仍然很大;在國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製,確診病例與死亡病例數不斷攀升。有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或將長期存在,容易複發,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4月1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要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這是自去年提出“六穩”後,針對當前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穩住經濟基本盤的積極舉措。

  “六穩”,以穩就業為首;“六保”,首先仍是保就業。近日,中央發出“穩就業”政策強信號,國務院出台一係列幫扶小微企業,減稅降費,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的政策。清華大學教授、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確保就業穩定應是今年兩會主要民生議題。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加快經濟複蘇步伐,盡快複工複產,提供穩定就業崗位,兜住民生安全底線。

  此外,針對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如何完善公共衛生安全治理體係,也是今年兩會關注點之一。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吳凡作為牽頭人,於去年6月到9月,與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奔赴6個省份進行了“落實預防為主,切實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專題調研,內容涵蓋落實政府投入保障、優化體係架構、完善政策製度等17項內容。“人才隊伍建設是我今年提案準備關注的一個問題,建議完善公共衛生人才崗位設置、薪酬體係和激勵機製,讓公衛人才‘招得來’、‘留得住’。”吳凡說。

  如何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數據,全國已有97%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4%的貧困縣實現摘帽,影響貧困人口脫貧的“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目前,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任務依然艱巨,難度絲毫不減;近200萬已脫貧人口存在返貧風險,近300萬邊緣人口存在致貧風險,鞏固脫貧成果任重道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新的嚴峻挑戰又擺在麵前: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遇到困難,扶貧項目推進受影響,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受限。

  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不變,決不因疫情而留下鍋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節點不變,既不推遲也不提前。如何做好疫情防控這一道“加試題”、跑出脫貧攻堅衝刺“加速度”、啃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將是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

  “通過調研走訪,我發現農村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存在,希望可以加大對農村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探索農民融資授信體係,配套支農惠農補貼政策。”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岩博村黨委書記餘留芬表示,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農村產業發展還需要更多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農村地區生產種植和銷售脫節問題在疫情下進一步凸顯,嚴重影響農戶增收與市場供應。”張近東說,今年兩會,他將建議政府、電商、農戶、院校多方聯動,推動返鄉年輕人成為創富主體,帶動形成以行政村為具體單位、以C2M模式為特色、以線上線下融合為主要銷售手段的鄉村生產基地。

  民法典將如何保障個人權益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在即,民法典草案將提交審議。

  作為保障個人權益最重要的大法,民法典事關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有“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曾先後於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啟動民法典製定工作,都因時機不成熟沒有取得實際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定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單行民事法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形成,製定一部涵蓋民事各領域、適應時代要求的民法典的需要越發迫切。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工程浩大的編撰工作正式啟動。2019年,中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民法典草案分為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共1260條。各分編草案均已至少兩次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如婚姻家庭編、人格權編、侵權責任編草案都已曆經三審,並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據立法機關透露,編纂工作啟動以來,民法典編纂前後共10次公開征求意見,有425600多人參與,意見總數達102萬條。諸如人肉搜索、高空拋物墜物、個人信息保護、胎兒所享有的權利、虛擬財產保護等規定,一度成為熱點話題並引發廣泛討論。

  “民法典的編纂緊密圍繞基本民事權利的確立、實現、保障和救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事法律製度體係進行了豐富和完善,處處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國律師協會會長、金杜律師事務所全球主席王俊峰看來,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從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民事權利、維護社會關係和諧穩定出發,將民事權利法定化、法定權利具體化,在總結既往立法經驗基礎上有許多新的突破,亮點頗多。

  “編纂民法典,也有利於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表示,製訂和頒布一部先進的、體係完整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法典,不僅能夠為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還將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文化昌明、長治久安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外部環境嚴峻 中國怎樣應對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深刻改變世情,一些西方政客將政治淩駕於事實與科學之上,為掩蓋自身抗疫不力頻頻轉嫁責任,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有所抬頭。

  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全國兩會既是中國對外闡明政策的重要平台,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後疫情時代,中國如何處理國際關係、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或將成為熱議話題。

  麵對疫情,中國團結擔當的態度始終鮮明。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並作出推進全球抗疫合作五項承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認為,疫情加快了世界格局的重構、國際關係的重組和遊戲規則的重寫,走勢仍不明朗,與各國建立互利共贏的抗疫合作機製是亟須加強的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蘊嶺則表示,中國在支持和參與全球化的同時,要重視全球化的新動向和新變化,及時調整政策策略。

  在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我國4月進出口降幅有所收窄的同時,由於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顯著增多,我國外貿麵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今年全國兩會將如何研判中國外貿發展形勢、作出哪些新部署引發關注。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當前中國出口在轉暖,但同時也要看到,疫情導致外部需求萎縮,貿易往來限製阻斷供應鏈,貿易成本提高。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表示,國家層麵要深入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企業層麵則要運用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加速打造外貿發展新動能,提升風險識別和規避的能力,抓住更多商機。

  為決戰決勝提供更加堅強作風保障

  2020年人民網推出的“兩會調查”投票結果近日出爐,“正風反腐”依然是網友關注的熱詞。

  人民群眾最痛恨腐敗現象,腐敗是我們黨麵臨的最大威脅。近年來,隨著正風反腐深入推進,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強的獲得感。調查顯示,“掃黑除惡,打擊‘保護傘’”“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等正風反腐工作內容獲得網民最多的關注。在整治幹部作風方麵,網友普遍認為,“公款吃喝”等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亂作為”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明顯減少。

  打鐵必須自身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八項規定開始破題,以作風建設為切入點,馳而不息糾治“四風”,持續堅決清除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消極因素,以優良的作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不懈奮鬥,凝聚起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磅礴力量。

  越到重要節點,越要克服慣性惰性、提高警惕性。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通知強調,要鞏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深入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持續築牢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思想政治根基。從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抓起改起,深入查找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上存在的政治偏差,堅決糾治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中的形式主義問題。

  多名代表委員在采訪中表示,在全球疫情蔓延、全球貿易萎縮、金融市場動蕩等因素的影響之下,我國發展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關鍵之年,各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更加需要加強幹部隊伍的作風建設,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充分調動廣大黨員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各項工作見真章、出實效。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