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勤不勤是評價幹部的重要指標,但勤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恐怕很多人未曾深思。前不久,多家媒體以“他出勤率100%緣何還被問責”為題,報道了一起表麵盡責實則失職的典型案例,引發廣泛關注。
這名幹部原是浙江寧波某項目現場負責人,他在職期間天天去工程項目現場駐點監督,從不缺席,而且攜帶的筆記本上確有監督情況的記錄。若說他工作不積極,同事們都不認。然而就是這位勤快人,負責的項目多次出現工程量核對不準確、工程款超撥的問題。乍一看難以置信,仔細一想便知問題所在:假勤快、真放水。低質量的勤,如同數字後的0,沒有盡職盡責這個擺在首位的1,再多的0也無用。
低質量的勤,與懶散無異,與實績無關。勤體現的是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重要的不是“做姿態”,而是“在狀態”。有的幹部一天到晚都在忙,白加黑、5+2,甚至嘟囔996都不夠用。其中固然不乏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但也有很多時候,事情本來可以八小時內幹完,非得拖拖拉拉挨到八小時外、節假日去做。還有的勤是折騰式工作、展示型“敬業”,比如屢屢被吐槽的“唯時長論”“朋友圈辦公”“聊天群加班”“領導不走我不走”等形式主義加班現象。人在心不在,出工不出力。如此這般勤奮,無疑空耗時間精力,使人身心俱疲。更令人沮喪的是,這樣的勤,效率低下、成效不彰,忙一番累一番,工作無起色甚至出紕漏,久而久之,還汙染奮鬥精神、滋生形式主義歪風,不啻為另一種形式主義。
現實中,還有一類低質量勤奮,源於勤而無方、瞎撞亂碰。麵對實際工作,情況千差萬別、事情千頭萬緒,隻有思路清晰,方法對路,才能得心應手。如果腦子昏沉沉,“一團糨糊”,就會像鑽進透明玻璃瓶的蜜蜂,發現到處都是光亮,感覺到處都是出口,可飛到哪兒都碰壁,最後精疲力竭,也勞而無功。
履職盡責、遇事擔當,才是勤的真正內涵。勤,要勤在狀態上、勤在效率上、勤在發展上、勤在實績上。否則,就隻是低質量的勤,再辛苦也掩蓋不了碌碌無為、不善擔當的實質,被嚴肅問責,實屬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