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綜合要聞
讓每個好幹部有幹勁有奔頭
發布時間:2019-05-17  來源:本站  瀏覽次數:904   字號: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修訂後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新時代做好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製度保證,進一步嚴把選人用人政治關、品行關、作風關、廉潔關,匡正選人用人風氣,讓每一個好幹部都有為有位、有幹勁有奔頭。

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 選好人用對人

以什麼樣的標準選人用人,選什麼樣的人,曆來是幹部工作的首要問題。新修訂的《條例》將“政治標準”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首要原則,在考察內容中增加“突出政治標準”。 在審核把關上將“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作為不得列為考察對象的第一種情形,紮緊織密嚴把人選政治關的製度籠子,進一步形成選人用人的鮮明導向。

對標政治標準這條“硬杠杠”,廣東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探索開展幹部政治表現考察,著力選好人、用對人。

湛江市采取“一人一檔”方式建立幹部政治表現檔案,及時收集錄入考察考核、民主生活會、談心談話以及紀檢、信訪、審計、巡視巡察、個人有關事項報告核查等方麵信息。此外,該市還把政治表現考察結果運用到幹部教育培養中,有針對性地增加黨章黨規黨紀、黨內政治文化等內容;對政治表現好的年輕幹部苗子,列入重點對象進行培養;對政治表現考察評價結果為“不合格”的幹部,堅決調整。

廣州市白雲區製定政治表現正反向測評表,正向包括“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敢於擔當、能力出眾、紀律作風”等5項,反向包括“跟組織討價還價、漏報個人有關事項、參與封建迷信活動”等45條負麵清單。該區還出台《關於考察評價區管幹部政治表現的實施辦法》,明確年度考核政治表現得分90分以下的,不得作為提拔動議人選和考核評優對象;80分以下的,年度考核不能評定為“稱職”或以上等次。

清遠市陽山縣在嚴把幹部“政治關”“入口關”方麵頻出實招,製定任前廉政考試和任前廉政談話製度,並在提拔、任用、交流領導幹部時嚴格落實。廉政考試成績將存入幹部個人廉政檔案,不合格者將暫緩提拔使用。

摸清幹部廉情底數 全方位把握“樹木”與“森林”

“要對幹部作出及時準確的評價,一定要走進被考察幹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深入了解黨員幹部的日常情況。”惠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摸清全市市管幹部廉情底數,惠州市紀委監委為所有在職市管領導幹部和退休、離職不超過3年的市管幹部量身定做了一張“廉政身份證”(即廉政檔案),內容主要包括黨員幹部基本情況、談話情況、信訪舉報情況、問題線索處置情況、執紀審查情況、問責情況、廉政情況以及其他情況等。同時,領導幹部婚喪喜慶事宜、述責述廉、兼職、任期內或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等情況,必須及時填報。每月下旬,係統管理員開始更新幹部廉政檔案中的信息,包括黨組織生活、違紀問責處置情況等,努力做到信息齊全、動態管理。“實時收錄的廉政信息內容豐富、全麵,為領導幹部的提拔、任免、調動、考核、獎懲提供了準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決策依據。”該負責人介紹道。

深圳市寶安區紀委監委為社區紀檢監察幹部開展“廉政體檢”,建立健全社區紀檢監察幹部廉政檔案並加強動態管理。廉政檔案涵蓋個人基本情況、紀檢監察職務兼職情況、家庭和社會關係、本人和家屬擁有境外身份情況及受處分情況等信息。目前,已收齊全區124個社區的紀委書記、紀委委員、專職監察員的廉政檔案共439份。同時,加強廉情分析,從廉政檔案中梳理出影響履職的各種因素,對不適宜擔任社區紀檢監察幹部的人員及時進行調整。

激勵和約束並舉 實現能者上庸者下

選好人、用對人是對幹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勵。在實際工作中,隻有把願作為、敢擔當的人用起來,為擔當者擔當、替幹事者撐腰,讓敢於擔當蔚然成風,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017年11月,佛山市委頒布《關於建立健全激勵機製鼓勵幹部擔當有為的若幹意見》,出台了12條一攬子措施,激勵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近兩年來,當地幹部群眾紛紛稱讚“及時雨”“很給力”。

此外,根據省委辦公廳《關於貫徹“三個區分開來”治理為官不為的意見》,佛山堅持曆史辯證地看待幹部決策失誤和履職失範行為,寬容幹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旗幟鮮明地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擔當,為敢於負責的幹部負責。

最近,深圳市光明區印發《光明區關於加強作風建設激勵幹部新擔當新作為的若幹措施》,以34項具體舉措,包括打牢思想基礎、增強幹部本領、樹立實幹導向、嚴管厚愛相結合、突出效能建設等內容,把作風建設引向深入,嚴厲整治在土地整備、征地拆遷、治水提質、掃黑除惡、重大項目建設等一係列急難險重任務中不敢擔當不作為者,激勵幹部新擔當新作為。

始終堅持好幹部標準,從嚴把好選人用人關,實行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把幹事創業的舞台留給那些政治堅定、敢於擔當、廉潔自律的優秀幹部,如此,才能真正營造出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合力。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