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豐順縣紀委監委把廉政教育基地和清廉家風建設作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一個重要抓手,用好用活本地資源,以堅真紀念館為核心,以點帶麵打造縣、鎮、村級廉政教育基地,全方位、常態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廉政教育,傳播本地廉潔故事,增強廉政教育感染力,涵養清正廉潔的價值理念,以清風廉韻促黨風、帶民風,實現用“小陣地”盤活“大教育”的目標。
活用紅色資源
打造革命遺址上的廉政教育展館
豐順縣八鄉山鎮灘良村,位於豐順縣西南部的大山之中,這裏曾是東江蘇維埃政府、中國工農紅十一軍成立地,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
為挖掘、傳承革命傳統,開發好、利用好紅色資源,2021年,在豐順縣紀委監委指導下,八鄉山鎮黨委在原有東江革命根據地史料陳列館基礎上,以廉政為主題,彙集革命時期的紅色廉政故事,進一步打造了紅色廉政教育館。
從縣城出發,約莫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記者見到了“藏”在圍龍屋中的展館。展館展列了從古代《以廉為寶》,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嚴於律己、自覺遵守黨的紀律、與民同甘苦、與士兵同喜樂的一係列廉政故事,以及革命大姐李堅真創作的廉政山歌等。
漫步展館中,記者還看到了1933年4月東江蘇維埃政府發布的《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廉政條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紅軍時期較早的、為數較少的廉潔從政條例。”展館主設計者陳光華向記者介紹道,條例一共有15條,規定了對政府工作人員、紅軍和赤衛隊的津貼標準,突出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廉潔奉公,一切為前線服務的主題。“條例極具客家特色,比如條例中禁止機關人員‘打鬥四’、禁止用公款買香梘等都是客家話的講法。”
圍繞這一條例,展館還深入挖掘展示了《軍長賠碗》、《一支水筆》等一係列的廉政故事,展現了當年蘇維埃政府工作人員忠實為工農兵服務和廉潔奉公的優良品質作風。
“廉政教育館開館後,前來參觀‘打卡’的人員絡繹不絕,特別是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後,展館更是成為了本地及周邊地市開展廉政教育的學習陣地。”八鄉山鎮紀委書記陳振添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挖掘、尋找豐順本地的廉政故事,協助完善展列內容,豐富展館內涵,為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場所。”
善用村居景點
打造村民身邊的“網紅”廉政教育基地
黃昏時分,大地炎熱漸消,偶爾還能聽到樹上的蟬鳴,在豐順縣建橋鎮鄭屋村十裏花溪廉政文化長廊,不少村民正在散步,伴隨著不時吹過的陣陣涼風,村民們走走停停,駐足觀看展板內容。
“建橋鎮鄭屋村十裏花溪屬新農村市級示範點,自然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有較好的基礎條件,但缺乏廉政元素、廉政宣傳,為了填補這一空白,規劃建設了十裏花溪廉政文化長廊。”豐順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十裏花溪廉政文化長廊於2020年4月份開始籌劃,10月份完成建設。
據介紹,長廊由“作風篇”“清風篇”“家風篇”三大篇章組成,利用宣傳欄、廉石、標牌等載體,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名人廉潔廉政故事、家教家風、格言警句等,讓廣大幹部群眾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感受廉潔文化。
“十裏花溪原本就是周邊群眾休閑散步的最佳場所,廉政文化長廊建成後,前往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群眾更是絡繹不絕。”豐順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至目前,已有近兩萬餘名幹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在豐順,像十裏花溪廉政文化長廊這般深受幹部群眾喜愛的“網紅景點”還有不少,湯西鎮新嶺村的左嶺公園也是其中之一。
新嶺村原屬於省定貧困村,近年來,該村堅持黨建引領脫貧,左嶺公園就是該村在脫貧成果之一,為加強黨建宣傳,湯西鎮黨委進一步利用公園原有的圍牆、舊屋殘垣等打造了該鎮第一個家風廉政教育基地。
“公園裏有健身設施,有乘涼石凳,有畫看有故事讀,我們都很喜歡過來走一走。”聊到基地,家住附近的陳阿婆豎起了大拇指,她告訴記者,她和老姐妹喜歡相約過來聊天話家常,放了暑假以後,孩子們也喜歡跟著過來玩,“孩子們還很喜歡讀故事,比賽誰讀得好,回家還會給我們講。”
“我們也會在這裏開展‘榕樹下的微講堂’等活動,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科普知識、公開村務信息、講紅色故事、家風故事等,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湯西鎮紀委書記陳靜波告訴記者。
“目前豐順縣共有5個村民身邊的廉政教育基地。同時,我們正在縣堅真文體中心積極籌建堅真廉政教育基地,並推動各鎮黨委、縣直相關單位結合本地、本行業特點,打造不同類型的廉政教育場所,構建教育基地網絡,結合今年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更好地打造全縣黨員幹部接受廉政教育的生動課堂,打造群眾身邊寓教於樂的‘網紅’公園。”豐順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