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新聞宣傳 >> 基層風采
梅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夯實幫扶責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走出新路子 鼓了錢袋子
發布時間:2020-07-23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884   字號:

       洪才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幫扶前的不足4000元增加到10000元左右,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全縣平均水平;新銅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42戶中,有30多戶蓋上二層以上混凝土結構的樓房.......


       近年來,梅州市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始終把掛鉤幫扶作為一項重要政治責任,圍繞目標任務,壓實責任,通過黨建引領、產業先行、就業扶貧等措施,切實扛起掛鉤扶貧村幫扶責任,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紀檢力量。


       在係列實打實的政策幫扶下,梅州市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所掛鉤扶貧村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民風民俗發生了可喜變化。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達到“八有”標準,貧困人口100%實現脫貧。


       產業先行:昔日荒山變金山


       “現在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鬱鬱蔥蔥的金桔園裏,村民們興奮地討論著生活的喜人變化。蕉嶺縣廣福鎮洪才村位於粵閩兩省交界處,是蕉嶺縣19個省定貧困村之一,也是梅州市紀委監委、蕉嶺縣紀委監委掛鉤幫扶村。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頭戲”。洪才村水好,土好,富硒,長壽,擁有綠色發展的良好基礎。與此同時,交通閉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環境也決定了洪才村必須深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梅州市、蕉嶺縣紀委監委掛鉤扶貧村洪才村貧困戶抱著剛摘收的煙葉笑逐顏開


       2016年掛鉤幫扶洪才村以來,梅州市紀委監委高度重視扶貧工作,該委主要負責人多次到村檢查指導扶貧工作,謀劃發展項目,協調落實資金,督促項目落地。


       在梅州市紀委監委、蕉嶺縣委、縣紀委監委及廣福鎮黨委政府指導下,洪才村按照“因地製宜、精準扶貧”的原則,科學謀劃,打造“萬畝林、千畝果、千箱蜂、百畝煙、百畝薯、一群鴨一窩雞”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已初具規模。



       烈日下,村道旁,田間一排排煙葉茁壯生長著,烤煙房裏,十幾個村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著,不時有車駛進,把剛從地裏摘下的煙葉運送到這裏。“村裏引進了煙草公司,村民種多少他們收多少,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市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羅標明介紹,種植、銷售一條龍讓村民沒有了後顧之憂,甩開了膀子加油幹。



       遠處,漫山金桔飄香。洪才村種植金桔的曆史悠久,隨著市場的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洪才金桔遭遇瓶頸期。“以前種的酸金桔,賣不出去,村民無奈揮刀砍樹當柴燒。後來我們從廣西引進優質種苗,加強果樹管理,果大味甜的洪才金桔才再次聲名遠揚。”洪才村黨支部書記羅來新說,目前,洪才村金桔種植已達700畝,最高價可售至15元一斤,遠銷上海等地。


       青山變金山,青果變金果。在市紀委監委幫扶下,洪才村村民依靠綠色生態發展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目前,全村95%的農戶參與了金桔產業,50%的農戶參與了中華蜂養殖,60%的農戶參與了紅薯種植,貧困戶及其他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實現了全村穩定增收。


       當下,洪才村正努力打造百畝金桔示範基地,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為全村金桔種植戶提供種苗、化肥、農藥、技術、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實現精細化、科學化、規範化管理,打造洪才無公害富硒金桔品牌,提高全村金桔品質和產量,促進貧困戶和其他農戶實現產業增收並輻射帶動周邊村鎮參與金桔產業發展。


       就業扶貧:工廠建在家門口


       清晨,距離豐順縣城4公裏的湯坑鎮新銅村繁忙一片。鑲嵌在村內的大小廠房裏,工人們有序進行著流水線作業;蜿蜒的鄉道上,環衛工人低頭認真清掃著地上的垃圾.......


       走進一間喇叭製造廠,貧困戶陳碧芳與她的工友正在忙碌著,陳碧芳一家是新銅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早前,陳碧芳還在為生計發愁,“上有老人、下有三個上學的孩子,家裏6口人,就我一人有勞動力,想打工又走不開。”


       陳碧芳道出了很多貧困戶的心聲:不能出去打工賺錢,就難以改變現狀;而在家門口,又找不到有穩定收入的工作。


一大早,豐順縣新銅村貧困戶陳碧芳就在工廠忙碌了起來



       “我們了解到她的實際困難後,一個是幫助她的小孩爭取教育補助,另一個是幫助她在家門口就業。”豐順縣紀委監委駐新銅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鄒林忠介紹。


       新銅村地處豐順縣城周邊,交通便利,全村貧困戶61戶共228人,其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46戶205人、無勞動能力貧困戶15戶23人。


       如何帶動新銅村村民脫貧奔康?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豐順縣紀委監委掛鉤幫扶新銅村後,把目光投向了電聲企業。


       從20世紀70年代起,豐順縣電聲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從小小的“喇叭城”發展為遠近聞名的“電聲之都”,成為梅州首個縣級百億產業。借助這一優勢,豐順縣紀委監委及各級黨委政府結合新銅村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引進工廠方麵下足了功夫。


       “一是在新銅村牌處懸掛‘新銅村人民歡迎你’,讓企業和外來務工人員倍感親切,有歸屬感;二是安裝安防係統,保障企業和務工人員生命財產安全;三是村兩委承諾及時為企業解決糾紛、疑難、用水用電難題,為企業提供一流服務;四是設置企業指引欄,宣傳企業;五是設置招工宣傳欄。”鄒林忠介紹,通過引進工廠在家門口就業和推薦介紹貧困戶人口在外務工,貧困戶有了持續穩定的收入。


       目前,新銅村由幫扶前的4家農業企業和工廠增加至15家,幫助28名貧困戶解決在家就業問題。


       黨建引領:破除“等靠要”思想


       七月驕陽似火,興寧市永和鎮永星村貧困戶潘奕春正頭頂烈日往魚塘中撒下魚食。潘奕春一家因病致貧,家中隻有他和兒子兩人,兒子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順利在鎮上找到了工作,年過古稀的他則待在家中,承包了3.5畝魚塘,2畝田地。


       脫貧不能等靠要,勤勞踏實是真招。潘奕春告訴記者,一對一幫扶他們家的紀檢監察幹部時常來探望,每次過來,不僅帶來好政策好消息,還帶來鼓勵,給予他們更大的信心脫離貧困。“隻要我還幹得動,就會繼續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潘奕春說。在永星村,像潘奕春那樣的貧困戶還有不少,但他們懷有同樣的勤勞致富夢想。


       永星村位於興寧市永和鎮西部,共535戶2364人,相對貧困戶43戶101人,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來自傳統種養和外出務工,村集體收入少。興寧市紀委監委自進駐幫扶以來,聯同駐村幹部逐家逐戶摸清貧困戶家庭情況和致貧原因,幫助製定計劃,完善建檔立卡資料,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幫錢幫物,不如建個好支部。”興寧市紀委監委牢抓黨建促脫貧,切實提高黨員幹部思想覺悟、綜合素質及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通過規範執行“三會一課”製度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定期組織黨組織成員專題學習,充分調動農村黨員脫貧攻堅積極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實現黨員與貧困戶“一對一”精準幫扶,並設立黨支部黨員“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風采欄,展示村中精準幫扶政策、黨員幫扶承諾,激發貧困戶主動性。2019年,永星村被永和鎮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烈日下,潘奕春正往魚塘中撒下魚食


       為切實促進貧困戶思想轉變,永星村還在村中建立孝廉文化廣場,以圖文形式展示傳統文化,以孝廉故事教化村民培養好家風;落實“以獎代補”製度,激勵村民通過外出打工、飼養家禽、承包田地等方式創造財富,克服依賴思想,實現“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興寧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將堅決落實脫貧“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要求,幫助村裏建立脫貧長效機製,確保群眾在脫貧奔康路上穩步前進。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進程中,梅州市縣兩級紀委監委機關還大力開展扶貧助學,如幫助洪才村爭取到北京京潮基金會、梅州江西商會等機構的熱心支持,共籌措愛心捐款32.94萬元,作為洪才村全村貧困戶子女及其他學子教育助學、獎學金;新銅村通過幫扶和鼓勵,解決貧困戶子女上學難等問題,其中貧困戶馮德勝三個子女都讀上了大學。


       “消滅貧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過扶貧助學幫助一人改變全家,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形成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接下來我們將加大對掛鉤扶貧村的後續扶持力度,持續鞏固脫貧成效,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梅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