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廉大義》⑨“詩魂鑄梅楊萬裏”
發布時間:2021-05-12  來源:梅州市紀委監委  瀏覽次數:6268   字號:

人物小詞典

15.webp.jpg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南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任國子監博士、太常博士、吏部右侍郎等。他品德高尚,崇尚真誠,宋光宗為其親書“誠齋”匾額,故世稱其為“誠齋先生”;著有《誠齋集》一百三十三卷,被譽為一代詩宗,與陸遊、尤袤、範成大並稱為“南宋四大家”,又稱“中興四大詩人”。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以上詩歌是楊萬裏描寫自然景物的代表作,為人們所熟知。

南宋大詩人楊萬裏與梅州的關係,方誌除了載其詩歌三首外,不置一詞。其實,楊萬裏對梅州有無可比擬的功德,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第一,在政治軍事上,宋淳熙八年(1181),他率軍平定梅州寇亂,戰後重建了粵東的治安體係;第二,在文學上,他以三十多首詩歌的規模深入地歌詠梅州山川和文化,成為歌詠梅州的第一人;第三,在曆史文化上,他“此行便是無官事,隻為梅花也合來”之句,道出了梅州得名的真諦;第四,在梅州的教育文化上,他的門生劉渙在梅州任職十八年,劉渙以四大創舉為梅州的教育和文化事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

1. 梅州事功

楊萬裏雖不是梅州官員,但他在梅州政績卓著,這首先表現在梅州的政治和軍事建設上。

第一,平定梅州動亂。宋淳熙六年(1179),楊萬裏到廣東任職,他先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司公事,掌常平、義倉、稅收之政,秩正四品。淳熙八年(1181)二月,他升任廣東提點刑獄,掌刑法、徒隸、按覆讞禁之政,以及舉刺官吏之事,簡稱提刑官。

淳熙八年(1181)二月春荒時節,汀州大盜沈師作亂,蹂踐汀、漳二州,福建大震。八月,沈師進入廣東,先遊走於循梅潮惠之間。楊萬裏《右司王僑卿墓表》:“汀寇沈師,猘於循梅潮惠之間。”接著,沈師兵圍梅州。淳熙七年(1180)剛上任梅州知州的遊庾對此束手無策,州城告急。於是,廣東提刑楊萬裏率領大將張喜和三千鐵騎東征,到梅州解圍。他從韶關曹溪出發,經岑嶺取道翁源、河源、龍川,官軍一路旌旗招展,士氣高昂。沈師聞楊萬裏率大軍來剿,遂解除梅州之圍,向閩粵邊境望風而逃。楊萬裏到達梅州後,指揮大軍繼續追擊,一直追擊到潮州,在海邊將沈師主力殲滅,沈師與殘部三十餘人逃脫。廣東安撫使鞏湘誘沈師出降,然後殺害沈師。

舊製,提刑多用武將充任。但是楊萬裏以文人身份任職,也能平定叛賊,他的軍事才能受到朝廷賞識。《宋史》本傳中,宋孝宗稱讚他“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

第二,重建粵東治安體係。廣東惠梅潮為閩粵贛三省邊區的組成部分,邊區山深林密,盜賊易於躲藏;治安上三省相互推諉,亂者有機可乘,故這一帶成為“盜賊淵藪”。宋蔡戡《定齋集》卷十五《中大夫致仕朱公墓誌銘》:“潮與循、梅、汀、贛,壤地相接,彌望千裏,蔚為盜區。”南宋初年,李綱、嶽飛率領大軍在此平亂。紹興二年(1132),嶽飛部將,廣南東路統製官韓京將軍駐兵循梅,大敗劉宣。紹興三年(1133)二月虔賊周十隆率眾進犯循、梅、汀州,朝廷四大統製官趙祥、韓京、申世景、王進合兵圍剿。梅州治安的危局,於此可見一斑。

平定沈師後,為了根除後患,楊萬裏為梅州的治安製定了長治久安之策。《宋史》之《儒林傳三》:“(楊萬裏)請於潮、惠二州築外寨,潮以鎮賊之巢,惠以扼賊之路。”其實,潮、惠二州本有外寨,隻是軍官腐敗,製度鬆弛,軍官怕苦怕累駐於城中,使外寨名存實亡。楊萬裏為官清廉,他無法容忍軍隊的腐敗無能。淳熙九年(1182),楊萬裏決心整頓軍隊的腐敗習氣,製定新的駐軍製度,以重建粵東治安體係。他命令軍官必須駐在外寨中,以鎮守險要,保障地方治安。《誠齋集》卷六十九載楊萬裏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以尚書左郎官召還上殿第一劄子》(即《第一劄子》):“……在潮、梅之兩間,人行其中,終日不逢居民,不見天日。盜藏其山,而人莫之覺。朝廷於此設一寨者,所以鎮其荒林,使盜不得而發也……”楊萬裏之舉措對梅州有重要意義:一是可保障粵東治安政策的長期有效性;二是使梅州引起政府重視,使中央對梅州製定特殊的政策。楊萬裏以長遠的戰略眼光、雷厲風行的作風和霹靂手段,革除軍隊腐敗舊習,重建粵東軍事堡壘,以切斷山區“盜賊”造反的要路,為粵東的治安和梅州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 梅州的第一歌者

楊萬裏不僅對梅州的政治和軍事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且對梅州的文化有重要貢獻:他深入地描寫梅州的山水名勝和風土人情,是歌詠梅州的第一人!

楊萬裏的梅州詩歌見於他的《南海集》。《南海集》四卷,是其門生劉渙升任肇慶通判後出資刊刻的,是楊萬裏在廣東時期作的詩歌。其中,梅州詩歌作於淳熙八年、淳熙九年冬春(1181—1182)交替間。他在梅州除了平亂外,還一邊考察惠、梅、潮的地理形勢和民俗風情,一邊不辜負南粵“山水鄉”的情懷,寫下大量詩歌,如《督諸軍求盜梅州,宿曹溪,呈葉景伯、陳守正溥禪師》《羽檄召諸郡兵》,以及三十多首描寫梅州風物的詩歌。現隻能舉其要者,做一些分述。

誠齋進入梅州的第一首詩歌是《發通衢驛見梅有感》:

忙中掠眼雪枝斜,落片紛紛點玉沙。

虛過一冬妨底事,不曾款曲是梅花。

詩人站在岐嶺上,寫他進入梅州看到的第一景觀:漫天的梅花。此時已是臘月,梅花正在盛開,它疏枝橫斜,滿樹滿山都是雪白的一片,山上地下也是落英繽紛。過了通衢驛,詩人寫下《過五裏逕》;過了五裏逕,詩人有《晨炊浦村》;過了浦村,當晚住宿長樂縣,有《宿長樂縣驛,驛皆用葵葉蓋,屋狀如棕葉雲》。

過了長樂就到興寧縣(今梅州市興寧市),他寫下《題興寧縣東文嶺瀑泉,在夜明場驛之東》;過了興寧,詩人進入程鄉縣(今梅縣)的南口,詩人有《入程鄉縣界》:

長樂昏嵐著地凝,程鄉毒霧噀人腥。

吾詩不是南征集,隻合標題作瘴經。

程鄉毒霧,指古梅州的瘴氣。長樂的瘴氣已鋪天蓋地,但程鄉的瘴氣更毒更重,已腥氣襲人,令人難以呼吸,如詩人的《瘴霧》:

午時猶未識金烏,對麵看人一似無。

臘月黃茅猶爾許,不知八月卻何如。

詩後自注:“南中八月,黃茅瘴正盛之時。”這幾首詩歌,幾乎是宋代梅州的瘴氣論。嶺南瘴氣為害,北人謫到嶺南多無生還,故尤其害怕。梅州黃茅瘴雖盛於八月,但延續到冬天。楊萬裏所經曆的程鄉毒霧,雖臘月中午仍大霧彌漫,煙瘴千裏;舉頭不見日頭,對麵不見人影,人迷失在瘴氣的海洋中。

省城官員到了梅州,必然受到熱情款待,但這沒有激起楊萬裏的詩興。次日清晨,他離開梅州時才亮出了歌喉,作《明發梅州》:

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

金暄梅蕊日,玉冷草根霜。

詩歌寫梅州人文和自然景色:雖城池狹小,人煙稀少,但野渡船稀,玉霜粉飾梅蕊,景色動人。離開梅州後,詩人第一夜借宿在房溪的山野農家,寫了《夜宿房溪,飲野人張珦家桂葉鹿蹄酒。其法以桂葉為餅,以鹿蹄煮酒,釀以八月,過是則味減雲》:

桂葉揉青作曲投,鹿蹄煮醁趁涼圖片。

落杯瑩滑冰中水,過口森嚴菊底秋。

玉友黃封猶退舍,齏湯蜜汁更論籌。

野人未許傳醅法,剩買雙餅過別州。

詩人記載了嶺南獨特的酒俗。廣東釀酒素有特色,宋代酒為官釀,嶺南因煙瘴不禁私釀,故酒豐富多彩。著名的有樂昌靈溪酒、博羅桂酒、惠州羅浮春等。詩中張珦揉桂葉為曲,屬自創的鄉土酒法。張珦雖“野人”,卻善釀酒。房溪夜飲的鄉土民俗給詩人留下難忘印象,楊萬裏買下僅剩的一壺美酒上路,次日清晨乘著酒興,寫下《明發房溪》《過水車鋪》各二首,以及《宿萬安鋪》:

來朝送入鱷魚鄉,未到潮陽到揭陽。

休說春風歸路遠,隻今去路不勝長。

梅州時立時廢,廢時歸入潮州。豐順,清乾隆二年(1737)才立縣,曾屬揭陽、大埔、海陽,故詩人有“未到潮陽到揭陽”之句。萬安,為清代嘉應州程鄉縣六鄉之一,稱萬安都,在梅州城南靠近豐順的路上,當時屬於程鄉縣。這是詩人楊萬裏離開梅州後的第二夜。房溪並非官方鋪舍,它距萬安鋪不遠,但作者在這一帶住了兩宿,可見他在此並非趕路,而是在兩縣交界處深入地探訪和考察。第二天清晨,詩人離開程鄉萬安鋪後即進入山穀,有《過革竹洋逕》;在寒冬臘月進入豐順縣境內,熱氣騰騰的溫泉引起他的極大興趣,有《觀湯田鋪溪邊湯泉》《湯田早行見李花甚盛二首》。湯田,即今豐順豐良。此地溫泉鼎沸,四季翻滾如湯,故名湯田。溫泉初出時溫度極高,可以焦木,可以宰豬燙羊。湯田是個福地,不僅居民廣泛享受溫泉,而且地熱使周圍氣溫升高,連果樹也提早開花。

16.webp.jpg

在梅、潮道上,詩人留心觀察南國特有的植被,特別是臘月嶺南的竹、梅、李、葵等各種植物和景色。總之,南粵的古樹青草,奇花異卉,激蕩在詩人的心靈,激發出他的創作靈感。

淳熙九年(1182)正月初一,詩人從潮州返梅州,在流潢遇到台風襲擊,被困在流潢村,作《泊流潢驛潮風大作二首》,其一:

忽看草樹總披離,記得風沙昨日時。

除卻潮來無別事,海風動地亦何為?

狂風暴雨後,流潢到處樹歪草伏。流潢,北宋陳堯佐《戮鱷魚文》作“硫黃”,道光《廣東通誌》卷一零六作“留隍”,它離潘田鋪三十裏,今為梅州市豐順縣轄鎮。留隍,據說本應是“留皇”,因南宋末的宋帝昺停留於此。《梅州市地名誌》:“傳說宋帝昺南逃至萬江廟夜宿,時有‘萬江廟小可留皇’的詩句,因而得名。為避嫌疑,留皇寫作圖片隍。”此說大謬。從宋陳堯佐《戮鱷魚文》和此詩可知,在宋帝昺前一個世紀,此地早有“硫黃”或“流潢”的地名。不排除宋帝昺到過流潢,但因他得名之說,應當糾正了。

說楊萬裏是梅州的第一歌者,並非是在時間上而言。梅州自南齊設立程鄉縣以來,中原文人如唐代的韓愈、李德裕,北宋的蘇軾、陳堯佐等,多少與梅州有文字關係。但是,他們均未到梅州,隻是偶爾在詩歌中涉及梅州的人或物。

最早實地描寫梅州景物的人,應是南宋初年的丞相李綱(1083—1140)。他在《梁溪集》中有《通衢驛夜坐有感二首》《宿興寧縣驛》等五題八首詩作,這些詩以抒情為主,無暇細致地描寫梅州。實地寫梅州的第二人,是廣東轉運判官張致遠(1090—1147),紹興四年(1134),他在梅州寫下《祭梅溪宮文》以及《祭劉元城》。因此從時間上看,誠齋是實地描寫到梅州的第三人。但他以三十首的規模,對宋代梅州的山水名勝、城市鄉村、氣候瘴氣、風土民俗等,作了多方麵的深入細致的描寫,從數量和質量上,遠遠地超越李綱和張致遠,楊萬裏才是歌詠梅州的第一歌者。楊萬裏以“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身份書寫梅州,成為梅州文學的奠基者。

3. 梅花詩與梅州得名

楊萬裏在梅州的業績,還表現在他的梅花詩上,它不僅是作者歌詠梅州的深度和廣度的折射,而且回答了梅州得名的重要問題。

梅州的得名,無疑是梅州曆史和文化的基本問題。但是,在梅州的得名上,曆來說法頗多,彼此歧異。關於梅州的得名,著名的有梅鋗說、王十朋說、溫隱士種植梅樹說、梅峰形如梅花說等。

其實,上述各說均不可取。梅州的得名,其實是因當地的大地景觀——梅花樹。梅州野外,漫山遍野都是梅花,它構成梅州最突出的地理特色。這在楊萬裏的梅州詩歌中可以得到印證。楊萬裏《自彭田鋪至湯田,道旁梅花十餘裏》,詩雲:

一行誰栽十裏梅,下臨溪水恰齊開。

此行便是無官事,隻為梅花也合來。

詩歌寫從梅州之梅南至豐順途中的梅花。詩人從未見過如此純粹、如此集中的梅花,詩人似乎發現了新大陸。這滿山遍野的梅花激蕩著楊萬裏的詩心,他為這十裏梅花而歡呼叫號。這景象深深地感動了宋梅州知州蒲壽宬,其《心泉學詩稿》卷二《梅陽郡齋鐵庵梅花五首》其四:“卓哉誠齋老,驅車陟崔嵬。清風欲洗瘴,駕言為花來。”誠齋翻越崔嵬的群山,冒著漫天的黃茅瘴來到豐順,見到這滿山的梅花竟然喜不自勝。十裏梅花的景觀也得到後人的歌頌,清沈大成《花朝前三日,澄裏招看梅花。自淨香園泛小舠至蜀岡之麓,入棲靈寺,汲第五泉飲花下。天將雨,遂返。以楊誠齋詩“隻為梅花也合來”為首句得四絕》,其一:“隻為梅花也合來,冷香陣陣水雲隈。紅橋北去勾留處,多半瓊枝向我開。”可見楊萬裏詩的巨大影響。

楊萬裏進入梅州作的《發通衢驛見梅有感》寫梅花:“虛過一冬妨底事,不曾款曲是梅花。”這是長樂縣的梅花。詩人《明發梅州》:“金暄梅蕊日,玉冷草根霜。”《明發房溪》:“山路婷婷小樹梅,為誰零落為誰開。”這是梅州程鄉縣的梅花。《湯田早行見李花甚盛二首》其一:“此地先春信,年年隻是梅。”《雨中梅花》:“客裏清愁自無奈,卻教和雨看梅花。”這是豐順境內的梅花。可見,從長樂縣到程鄉縣,從程鄉到豐順,沿途無不是梅花。梅樹是梅州主要的植被,梅花成為梅州主要的大地景觀。因此,此詩透露出梅州得名的真正原因:梅州因遍地的梅花而得名。宋姚勉(1216—1262)《和楊監簿詠梅》:“梅州參徹梅花髓,句中有味供圖片繹。”含義相近。梅州水叫梅溪(梅江)、梅源、梅潭河;梅州聚落叫梅口鎮(鬆口)、梅塘(石坑都);梅州山叫梅峰、梅林。它們的原初,是因大地上燦爛的梅花。

古印度《歌者奧義書》第一篇第一章:“話語的精華是梨俱,頌歌的精華是薩滿。”梨俱,指頌詩;薩滿,指唱神。楊萬裏歌頌梅州梅花的詩,無意之間道出了梅州的得名,誠齋可謂梅州唱神。

楊萬裏留給梅州的另一重要政治遺產,是提攜重用了劉渙,使後者成為在梅州史上創下多項為官紀錄之人(詳見本書《治梅有創舉劉渙》)。楊萬裏與劉渙的師生之情,不僅影響到劉渙的一生,也深刻地影響到其對梅州文化和教育的建設。劉渙作為楊萬裏的門生,是功績顯赫的一位地方官。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