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廉政教育 >> 案例警示
警鍾丨心莫貪 貪念一起墜深淵
貴州省遵義市中華職業教育社原專職副主任劉采成嚴重違法案剖析
發布時間:2023-12-2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瀏覽次數:1022   字號:

W020231220248495721071.jpeg

  劉采成,男,1969年10月出生,1991年9月參加工作。曾任貴州省原遵義地區衛生局工作員;遵義市會計管理事業局工作員;遵義市財政局行政事業財務科科長、財政監督檢查科科長;遵渝建材公司董事長、遵義機場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遵義市新區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總經理、董事長;遵義市新蒲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遵義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遵義院士工作中心副主任;遵義市中華職業教育社專職副主任。

  2023年2月,劉采成因涉嫌嚴重職務違法,接受遵義市監委監察調查。2023年7月,劉采成被開除公職,其涉嫌犯罪問題被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所涉財物一並移送。

  劉采成大學時讀的是會計專業,畢業後他長期從事會計工作,曆經多個重要崗位鍛煉,在組織的培養下一步步成長為正處級領導幹部。然而,隨著他手中權力越來越大,身邊的商人老板和邀約的飯局也日漸增多,在金錢、物質利益的誘惑麵前,他開始放鬆政治學習和黨性鍛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重扭曲,不知敬畏、不知收斂,踏上了瘋狂斂財的不歸路,最終因追逐“錢程”而自毀前程,令人唏噓、發人深省。

  初嚐甜頭 誤將權力當能力

  剛參加工作時的劉采成,思想積極向上,由於天天和錢打交道,他時刻提醒自己要小心謹慎,要依法依規辦事,並且考取了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資格,得到組織重用。他曾自認為能夠抵禦住各種誘惑、立場較為堅定,沒想到還是在圍獵麵前敗下陣來。

  “在擔任市財政局行財科科長後,手裏有了一些權力,找我辦事的單位和老板增多,各種飯局也越來越多,自己思想上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劉采成被留置後交代說,起初他堅決推辭別人送的土特產,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鬥爭,隨波逐流的心態左右了劉采成,他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喪失了是非標準、開始放鬆自我要求,從收受普通的土特產、禮物,到笑納名貴煙酒……麵對越來越多的紅包和禮品,他的心態從開始的拒絕變成了坦然接受。

  嚐到權力和地位帶來的“甜頭”,劉采成一發不可收拾,不再把閑暇時間用來學習提升自己,而是熱衷於各種請托飯局,沉迷於燈紅酒綠、推杯換盞的生活。到後來,別人請他吃飯都要講關係、提前排隊。在一次飯局上,老板王某很誠懇地說:“隻要您需要,我一定當好您的經濟後盾和服務員,隨叫隨到。”聽了這些話,劉采成很是滿足。

  “別人很難辦到的事,我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很享受這種優越感。”從那時起,劉采成變得自視甚高、得意忘形,認為是自己有本事,能力強、本領大。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理想信念的喪失,讓劉采成在一次次放縱中迷失了方向,在自我麻痹中跌入了欲望的深淵,一步一步突破底線、觸碰高壓線。

  心態失衡 萌生以權斂財心理

  2009年,劉采成被提拔為遵義市新區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適逢新區大搞開發,他每天的工作涉及諸多工程項目和資金投入,也接觸到更多的商人老板,看到老板們在生活中一擲千金而麵不改色,他心裏的天平開始失衡:“自己手中掌握著這麼多項目,為什麼卻隻能看著別人發財?”

  當時,劉采成的愛人劉某在一家保險公司做業務員,業績不佳。劉采成便幫忙出主意,“推銷保險,最關鍵的是人脈。”隨即,他利用影響力及關係網,幫劉某拉關係、介紹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售賣保險。

  “本來我沒想過買什麼保險,但礙於劉總極力推薦,反正錢也不多,就當是買個‘人情’。”劉采成原來的同事回憶,當時從公司幹部職工到關聯企業的老板,幾乎都買了劉某推薦的保險,這使得劉某短時間便獲得大量訂單,從中獲利16萬餘元。

  10多萬元本已不算小數,但對於經常接觸“大富大貴”的劉采成來說,這點錢遠遠不夠,為了能夠快速“致富”,他決定利用高息放貸來間接受賄,這種受賄方式他一度認為是極其隱蔽的“生意經”。

  2011年,劉采成在擔任遵渝建材公司董事長期間,公司需要引進礦山開采合作夥伴,劉采成覺得這是個“賺錢”的良機,於是找到老板楊某某,承諾能夠在獲取合作經營權上提供幫助。待楊某某順利中標後,劉采成多次在他麵前訴苦,暗示自己工資不高、家中開銷較大,想通過放貸收息的方式“找點錢”補貼家用,楊某某考慮到項目中標是劉采成一力促成的,便同意以支付利息的方式來向劉采成表示感謝。

  楊某某同意後,劉采成通過自籌以及向銀行貸款的方式籌到282萬元“借”給楊某某。為規避風險,劉采成以他人的名義與楊某某簽訂借款合同,以5年的借款期限,按月收取高額利息。

  後來,楊某某公司因經營不善,出現連續虧損,難以承受高額利息,便向劉采成提出,可否先還本金、暫緩付息,卻遭到劉采成嚴詞拒絕,並要求其一次性提前付完本金和利息。由於公司經營還要仰仗劉采成的關照,迫於無奈,楊某某最終一次性付完了餘款。經查,2011年至2016年,劉采成通過向楊某某放貸收息的方式獲利350餘萬元。

  熱衷攀比、心態失衡讓劉采成廉潔失守並走向腐化墮落。他被貪欲蒙住了眼睛,萌發出一夜暴富的心理,這種心理一步一步驅使他不擇手段地斂財,以物欲的滿足來補償其心理的失衡,在追求“更高的待遇”“更好的生活”中迷失方向,在違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身居幕後 讓親屬充當“馬前卒”

  辦案人員發現,在劉采成受賄的關鍵節點,總有其親屬出現充當“馬前卒”。

  2013年,劉采成擔任新蒲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管理著大大小小上百個建設項目。看著手中如此之多的項目,他想借此發財的欲望愈加強烈,考慮到不便親自出麵,他找來自己的外甥向某某,讓其作為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他讓向某某負責找來商人老板承接自己管轄範圍內的勞務分包、裝修等工程項目,再利用職權向項目負責人打招呼,幫助商人老板順利拿到工程,然後由向某某出麵收受好處費。

  2014年,遵義市人民公園地下室及商鋪工程招標,向某某便找到商人董某,說能夠幫助其拿到這個項目。董某剛開始還不太相信,但沒過多久,他便順利拿到了公園地下室及商鋪工程的勞務分包項目,自此,董某便與向某某開始了長期“合作”。2014年至2017年,劉采成利用職務便利,先後幫助董某承攬新區某還房農貿市場裝修工程等多個項目,通過向某某收受董某“感謝費”200餘萬元。

  “向某某是我外甥,我對他很信任,他也很聽我的安排。”劉采成交代,他通過向某某先後收受賄賂共計600餘萬元。

  除了自己的外甥,劉采成還將姐夫湯某某發展為“代言人”。對於這樣的行為,他卻是這樣理解的:“讀書的時候,姐姐一家對我照顧有加,家庭條件比較拮據,現在我有能力了,正好也能幫幫。”

  劉采成自以為的“幫”,實質上卻是“害”。他妄圖使用“障眼法”,隱身幕後,唆使親屬充當其索賄受賄的“馬前卒”“代言人”,自己不方便說的話,就讓親屬去說;自己不方便要的錢,就由親屬去要,這讓親屬也跟著他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曲線”斂財看似有利可圖,實則窮途末路。當辦案人員將劉采成收受“感謝費”的證據擺在他麵前時,他才真正體會到,再精明的貪腐手段也是紙裏包不住火。他自認為手段高明,卻落得親屬和自己同時被留置的下場。

  心存僥幸 對抗調查隻是掩耳盜鈴

  收受的巨額賄賂,既不能存入銀行,又不敢放在家裏,劉采成認為買賣房產既能夠保值增值,還可以掩蓋其受賄事實。但他打錯了“如意算盤”,一切隻不過是掩耳盜鈴。

  劉采成被采取留置措施後,辦案人員在其常住的房屋中沒有發現存放大額現金的跡象,其本人銀行賬戶也沒有大額存款。隨後,辦案人員對其關係密切人員進行摸排,發現其家人銀行賬戶中存有大量資金。

  “賬戶上的錢,除了工資收入,大多是我們家這些年買賣房產賺到的。”剛接受調查時,劉采成試圖用賣房所得解釋大量資金的來源。

  然而,辦案人員進一步調查發現,劉采成及其近親屬名下仍有多處不動產,與收入嚴重不符。且其在遵義、貴陽等地還購置了一批不動產,登記在其外甥、姐夫等親戚名下。

  “這本房產證,盡管登記在我名下,實際是劉采成的。”向某某等人向辦案人員交代了劉采成通過他們隱瞞財產狀況、訂立攻守同盟的事實。

  其實,早在劉采成被留置之前,監察機關就先後兩次對劉采成的有關房產、收入問題進行過函詢,然而麵對提醒,他心存僥幸、執迷不悟,不僅不如實報告,還弄虛作假,認為函詢不過是“走走過場”。

  “函詢我的時候,我也想過坦白,但最終還是心存僥幸。”劉采成反思道,當時因為有些擔心,還召集涉案人員授意他們故意隱瞞事實真相。

  為了發財而工作,權力必將淪為牟利的工具,從而走上腐化墮落的不歸路。劉采成在懺悔書中寫道:“勸告那些還在領導崗位上的幹部們,請你們一定要堅守信念,遵紀守法,廉潔奉公。請你們以我為鑒,千萬要守住底線,一定要記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辦案者說 | 為官莫念“生意經”

  領導幹部要恪守清正廉潔的底線,決心從政就要耐得住清貧,千萬不能有既想當官又想發財的想法。當個別領導幹部妄想打點“擦邊球”,順帶“撈好處”的時候,豈不知貪欲的閘門已經打開,“破窗”後果必然是墜入貪腐深淵,淪為腐敗分子。

  劉采成就是這樣的例子。剛參加工作時,因為天天與錢打交道,他總是經常警醒自己,給自己敲響遵規守紀的警鍾。但當他有了地位、手中有了權力,別有用心的商人老板開始圍攏過來,各種阿諛奉承、請吃請喝、貼心服務紛至遝來,已經放鬆了政治學習、放鬆了自我要求的劉采成如何招架得住?吃喝享樂中,他感覺“有錢真好”;有了地位有了權力,別人辦不到的事情他一個電話就可以“搞定”、別人請他吃飯也要排隊,他又感覺“當官真好”。慢慢地,既要當官,又要發財的邪念在他心中形成,整天想的是當更大的官,發更多的財,開始利用職權大肆斂財,墮入違法犯罪深淵。

  “劉采成小時候因為家境貧寒吃了生活的苦,還經常受到周圍孩子的嘲笑,從那時起,他便立誌要出人頭地、大富大貴。步入仕途後逐漸變得貪婪,最終踏上自我毀滅的道路。”辦案人員張軍介紹說,2002年,劉采成到遵義市財政局擔任行財科科長,那時的他比較收斂,隻是熱衷於吃吃喝喝。之後劉采成仕途順利,7年後便擔任遵義市新區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監事長,隨著手中管理的項目越來越多,他既想當官,又要發財的想法便越來越強烈。

  “劉采成很少直接收受賄賂,大都是通過自己的親戚充當‘中間人’,受賄款基本上都以家人、親戚的名義拿去投資、購買房產。”辦案人員婁金華表示,劉采成被留置後,覺得自己名下的資金、資產並不多,因此到案初期他對辦案人員提出的問題總是避重就輕,遇到關鍵問題時便聲東擊西,甚至閉口不談。如果拿不到關鍵證據,案件查辦就會陷入僵局,必須用證據還原事實真相,打消其錯誤認識,讓其主動配合。

  專案組一方麵進行深入細致的外圍調查,另一方麵則耐心地向劉采成講政策、說道理,喚醒其初心。“我們收集了其外甥向某某和利益輸送人之間不正當經濟往來的客觀證據,一步步瓦解了劉采成的心理防線,最終他交代了全部問題,使案件有了重要突破。”婁金華說。

  專案組在查辦案件過程中發現,當地工程項目建設領域的腐敗,相關涉案主體常常隱匿身份、花樣翻新,常以家人、親屬為掩護,部分幹部甚至上下勾結、內外聯合作案。“除劉采成外,今年查辦的典型案例很多是在工程項目領域出了問題。”遵義市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徐先表示,工程項目領域腐敗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一些黨員幹部與工程建設承包方沆瀣一氣,形成利益交換關係,破壞市場公平競爭原則和正常營商環境,造成國有資產被侵吞、群眾利益受損。遵義市以劉采成等人為反麵典型,拍攝了警示教育片《權力的反噬》,並在11月組織召開全市領導幹部警示教育大會,強化警示教育,督促涉案人員主動投案,有關單位以案為戒,自覺查擺問題,推動建章立製。

  針對劉采成等案件暴露出的國企“一把手”權力運行監督缺失等突出問題,遵義市紀委監委製定以案促改工作方案,對相關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提醒,督促管好隊伍,維護好國企領域的政治生態。在遵義市紀委監委指導下,涉案單位黨組織扛起主體責任,注重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健全完善了工程項目管理相關製度,對招投標、標後管理、設計變更等方麵進行了規範,強化對權力的製約和監督。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