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yabo88 關於印發梅州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2019年修訂版)的通知
一、編製背景
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3〕37號)、《城市大氣重汙染應急預案編製指南》(環辦函〔2010〕113號)、《關於進一步做好重汙染天氣條件下空氣質量監測預警工作的通知》(環辦〔2013〕2號)、《廣東省大氣汙染防治行動方案(2014—2017年)》(粵府〔2014〕6號)要求,2014年12月8日yabo88 印發了《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預案》(梅市府辦〔2014〕40號),對我市中度以上汙染天氣應急應對進行了規範,提出了三級分級標準,其中重汙染天氣兩級。初步形成應急組織體係和運行機製。根據《廣東省環境保護廳關於印發〈汙染天氣應對工作指引〉的函》(粵環〔2017〕7 號)的要求,有效減少大氣汙染天氣發生,強化大氣汙染管控和監管能力,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yabo88 印發《梅州市汙染天氣應對工作方案》(梅市府辦明電〔2017〕90 號)。對我市日常、輕度、中度汙染管控進行了規範和應對措施細化,並明確區域內處於重度及以上汙染水平時,按照《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預案》(梅市府辦〔2014〕40 號)啟動相關應急措施。
目前,一方麵我市現行的《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預案》(梅市府辦〔2014〕40號)、《梅州市汙染天氣應對工作方案》(梅市府辦明電〔2017〕90 號)覆蓋範圍不夠明確,重疊部分(中度汙染天氣情況)要求不一致,可操作性不強。另一方麵,《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預案》(梅市府辦〔2014〕40號)等文件中沒有針對我市環境空氣汙染具體情況提出針對性應對措施,沒有對各類汙染物的減排比例要求,也沒有製定落實到企業的具體生產線、生產環節和具體施工工地的具體措施。此外,我市在2019年按照國家、省機構改革方案,對各相關部門開展了機構職能調整與合並,與重汙染天氣應對相關的部門職能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亟須在新的應急預案中重新明確分工,將任務重新分解至相關職能部門。
對照生態環境部《關於推進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指導意見》(環辦大氣函〔2018〕875 號)、《關於貫徹落實生態環境部辦公廳〈關於推進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意見〉的函》(粵環函〔2019〕918號)的最新要求,梅州市現行的《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預案》,缺少統一明確的預警分級標準,嚴格的應急減排比例與措施要求,細化的任務分解等,尚無法有效實現科學防控與精細化管理。《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廣東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中明確要求,省、市政府和可能發生重汙染天氣的縣政府應當製定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建立排汙單位管控清單,明確汙染物減排比例和相應的應急減排措施。為落實國家和廣東省的最新要求,梅州市生態環境局結合我市實際,在《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預案》(梅市府辦〔2014〕40號)的基礎上,開展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明確了預警分級指標、規定預警分級標準和區域應急聯動啟動條件、規範區域應急聯動流程和響應機製、完善區域內應急聯動措施、明確組織體係與職責分工等。
二、編製過程
2019年7月《應急預案》正式啟動編製工作,《應急預案》編製過程如下:
2019年7月,組建預案修訂編製工作小組,明確工作思路、基本原則、總體框架等。
2019年8月,在全市範圍開展廣泛的資料收集,包括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大氣環境管理現狀數據、相關單位最新職責分工等。
2019年9月,結合資料分析情況,開展預警分級條件及啟動情景測算和應急響應措施研究。
2019年10月,完成《應急預案》(初稿)和應急減排清單編製,在市政府網站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征求各縣(市、區)、市相關單位意見並根據反饋意見修改、修訂應急預案及減排項目清單。
2019年12月,召開並通過《應急預案》專家評審會。
2020年2月,提請市政府審議通過並由市政府辦公室印發《應急預案》。
三、編製依據
(1)國家及生態環境部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國發〔2018〕22號)、《關於印發〈城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編製指南〉的函》(環辦〔2013〕504號)、《關於推進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指導意見》(環辦大氣函〔2018〕875 號)等。
(2)廣東省相關文件
《廣東省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粵府〔2018〕128號)、《廣東省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廣東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廣東省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
(3)梅州市相關文件
《梅州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梅州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2019年工作方案》(梅市府函〔2018〕281號)等。
四、主要內容說明
《應急預案》正文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則。對編製目的、編製依據、適用範圍以及對市大氣汙染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及其職責進行了修改、完善和調整。本次修訂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控結合原則。堅持把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作為空氣汙染應急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健全監測、預測、預防和預警體係,對可能出現的空氣汙染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加強日常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不斷促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堅持統一指揮、屬地管理、分工負責原則。市政府成立市大氣汙染應急領導小組,組織、協調、指揮大氣汙染預警與應急響應工作。市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按職能製定相應的工作方案,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確保應急措施落實到位。堅持加強預警、提前響應、注重成效原則。加強環境空氣質量和氣象條件的日常監測,及時準確把握環境空氣質量和氣象條件的變化情況;加強大氣汙染預報、預警工作,開展汙染過程的趨勢分析和研判;建立不同級別的汙染等級及相應的應急措施,健全優化應急預警與響應流程,提高時效性。堅持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原則。健全全市各級和各部門互聯共享的信息網絡,確保信息傳遞快速、通暢;加強各級應急指揮機構和各成員單位的協調聯動配合,高效開展空氣汙染應急處置的相關工作。
第二部分:組織體係。市政府成立梅州市大氣汙染應急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和指揮大氣汙染應急處置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下設市大氣汙染應急管理辦公室,市大氣汙染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貫徹市大氣汙染應急領導小組的批示和部署,負責大氣汙染預報預警工作,確定預警與應急響應等級;組織、協調大氣汙染應急處置工作;綜合監督、指導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市、區)大氣汙染應急處置工作的落實;督促成員單位及重點企業編製應急預案;組織轄區內大氣汙染應急演練;組織、協調大氣汙染應急預案編製修訂工作;承擔應急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工作。市大氣汙染應急管理辦公室下設監測預警工作組、應急處置工作組、專家會商工作組、新聞宣傳工作組、檢查督導工作組、後勤保障工作組。各縣(市、區政府)、市相關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製定本部門、本轄區的實施細則或者工作方案,明確應急工作職責與應急工作流程,報市大氣汙染應急管理辦公室備案。本預案應急響應時,各成員單位根據應急響應級別,按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和各自職責,主動配合做好大氣汙染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部分:運行機製。建立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執行與監督、總結評估和信息公開工作機製。按照環境空氣質量預測結果,以及環境空氣汙染的發展趨勢、嚴重性和緊急程度,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的定義及梅州市曆年來城市空氣環境數據和管理目標要求,將預警等級劃分為4級預警,分別為Ⅳ級(藍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1天(24小時)及以上,或短時(小時均值)出現重度汙染,但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Ⅲ級(黃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2天(48小時)及以上,且短時(小時均值)出現重度汙染,但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或預測臭氧日最大8小時濃度>215μg/m3將持續1天)、Ⅱ級(橙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3天(72小時)及以上,且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或預測臭氧日最大8小時濃度>215μg/m3將持續2天)、Ⅰ級(紅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4天(96小時)及以上,且預測AQI日均值>300將持續2天(48小時)及以上;或預測AQI日均值達到500;或預測臭氧日最大8小時濃度>215μg/m3將持續3天)。明確預警發布與解除條件、應急處置具體措施、信息公開具體要求等。重點明確了不同預警等級條件下健康防護措施、建議性汙染減排措施和強製性減排措施,確保方案措施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部分:應急保障。重點從人力資源保障、落實經費保障、監測與預警能力保障、通信與信息保障、加強執法監督五個方麵為《應急預案》順利實施提供保障、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第五部分:監督管理。一是要求定期組織開展本預案應急演練,以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定期組織開展大氣汙染應急隊伍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推廣最新知識和先進技術,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大氣汙染應急預報、監測、處置等專門人才。二是要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大氣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市民對降低重汙染天氣、促進空氣質量改善的認識,引導社會各界自覺采取汙染減排措施,共同承擔大氣汙染防治的社會責任。確保重汙染天氣預警應急信息有效傳達,提醒市民采取適當的健康防護措施。三是要求加大執紀追究力度,強化考核問責和表彰獎勵。
五、特點亮點
(一)定位精準可行。根據梅州市國家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站點2017年~2019年的監測情況,我市環境空氣總體良好,達標率在98.1%以上,呈逐步向好的態勢。雖然環境空氣質量總體較好,但近三年共出現43站次的輕度以上汙染;其中輕度汙染38站次,中度汙染2站次,重度汙染2站次,嚴重汙染1站次;在這些超標監測的時間內,以細顆粒物(PM2.5)為超標汙染物的共13站次;以臭氧8小時(O3_8h)為超標汙染物的共30站次;其中5站次中度以上汙染都出現在春節期間受煙花爆竹燃放影響造成。我市近年來空氣質量細顆粒物(PM2.5)逐年得到明顯改善,呈現下降趨勢,但臭氧濃度有所上升勢頭所有加劇。綜合對梅州市近年來各類汙染物的年均濃度、不同等級汙染天數及首要汙染物種的在時間變化和空間分布方麵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大氣環境質量在持續改善的同時重度汙染天氣仍有發生,且臭氧重度汙染發生的可能性持續增大。因此,在梅州市重汙染天氣應急應對特別是減排清單編製過程工作中,突出以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防控為主的應急減排控製約束情景與減排要求。
(二)結構係統科學。從整體看,《應急預案》正文共五部分,含總則、組織體係、運行機製、應急保障和監督管理,框架結構體係係統科學,體現了我市重汙染天氣應急應對的思路和不同預警等級情況下具體應對措施。從應對思路上來看,根據我市首要汙染物以細顆粒物和臭氧汙染為主的現狀,減排清單編製城區內側重於揚塵汙染防治為重點,城區外以揮發性有機物重點監管企業汙染防治為重點,符合我市實際情況。從應對目標和預期效果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不同預警等級都有減排量化目標,將任務分解到具體企業單位具體工作點位目標,提出具體減排要求,研判科學,數據準確。在預警等級設置上,體現了區域化、特色化和差異化,體現了梅州特色。我市近年來多次出現短時間重度汙染但未能達到重汙染天氣應急啟動條件的情況,不滿足我市大氣汙染應急工作的實際需要,需進一步降低汙染應急的啟動門檻。為有效預防、減少可能發生的重汙染天氣,及時采取強化防控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控製和減緩重汙染天氣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在在省應急預案三級預警的基礎上,我市增加了Ⅳ級(藍色)預警,即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1天(24小時)及以上,或短時(小時均值)出現重度汙染,但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時就啟動重汙染天氣應急應對工作。
(三)重點清晰突出。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在目標定位方麵突出“準”,精準定位防治和減排工作重點,圍繞揚塵汙染和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治理,強化顆粒物和臭氧汙染防治。在重點任務措施、支撐保障等方麵突出“實”,不同預警等級都有減排量化目標,將任務分解到具體企業單位具體工作點位目標,提出具體減排要求,工作抓手紮實有效。在應對方向上突出“細”,Ⅳ級響應措施包括健康防護措施和汙染減排措施,I-Ⅲ級響應措施都包含健康防護措施、建議性汙染減排措施、強製性汙染減排措施三個方麵,分別對應不同人群、單位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科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