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亚博app下载ios  > 熱點問題回應 > 教育
我市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多維發力促“雙減” 教育提質見成效
來源:梅州日報  時間:2024-03-04 10:39:32  瀏覽:-
字號:

下午的課後服務時間,梅江區芹洋學校學生在操場上進行鼓號隊隊形、隊列等學習。(吳海清攝)


梅江區芹洋學校學生正參加足球班的課後服務活動。(吳海清攝)


  校園內,書聲琅琅,學習氛圍輕鬆活潑;在家裏,歡聲笑語,學生有更多時間從事課外活動。這樣的場景,已成為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學生家庭的常態。

  自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雙減”政策以來,我市積極組建“雙減”工作專班,圍繞“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的總目標,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和課後服務水平,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工作,持續推動“雙減”工作走深走實,促使學生學習生活呈現“減作業、增睡眠,減補習、增運動,減刷題、增實踐”的“三減三增”良好態勢。

  1

  減負擔 提質量

  做好教育教學“加減法”

  下午4時25分,記者走進梅江區芹洋學校看到,在課後服務的第一節基本托管課上,小學部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或進行自主閱讀,或做起簡單的課後練習;初中部的學生則在認真寫作業,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舉手請老師答疑。在隨後的第二節素質拓展課上,學生們根據興趣愛好各自前往鼓號隊、口風琴班、剪紙班等活動場地……這種“官方帶娃”的場景,如今在我市各中小學都能看見。

  2021年秋季起,我市全麵推行“5+2”課後服務模式,截至2023年秋季,全市8個縣(市、區)均已建立課後服務經費保障機製。各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積極開展以內部供給為主、購買服務為輔的“基本托管+素質拓展”相結合的課後服務。

  其中,基本托管均是開展學生自主作業、自主閱讀等學習活動;素質拓展則不盡相同,各學校都在開設足球、舞蹈、書法、國學等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巧花心思,以“一校一特色”為思路,結合客家非遺文化開設了獨具特色的提線木偶班、陶瓷班、舞獅班、山歌班等素質拓展課程。此外,我市還積極拓展優質校外教育資源,整合紅色教育、文化、科創、勞動等校外實踐資源,建設勞動實踐、藝術教育等校外實踐基地,開展了發現家鄉、重走紅色之路、“紅色思政+客家+N”等研學活動,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課後做負擔減法,課上做質量加法。“雙減”以來,我市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著力強化教學管理、教研備課、教學評價、輔導答疑,加強教研支撐和專家指導,健全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製度,落實因材施教。

  越來越多諸如“PK進行課堂問題搶答”“走出課室找實驗素材”等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出現在我市各所學校,學生們漸漸“動”起來,曾經安靜的學校課堂也變得活躍了。

  各學校也紛紛在作業改革、增加學生睡眠時間等方麵做出探索,如:五華縣黃獅小學因材施教,依據不同學生學習情況布置分層作業;蕉嶺縣友邦小學讓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幫家裏計算新年開支,並製成統計圖;蕉嶺縣徐溪小學在開展午托服務的基礎上,以“微廚房”形式為參加午托的學生免費加熱飯菜;梅江區芹洋學校將教室內課桌“變形”,挪出空間供學生打地鋪午休……

  “雙減”以來,教育教學環境帶來的變化,也讓不少學生受益。“以前作業比較多,如今作業少很多了,我有更多時間去鼓號隊學習打鼓,培養興趣呢!”梅江區芹洋學校五年級學生餘沐晨與記者開心地分享道。

  2

  樹紅線 強監管

  打造校外培訓“新生態”

  在剛剛過去的寒假,我市各中小學生沒有奔波於各類補習機構之間,也沒有沉浸在“題海”中,而是在多元實踐中,經曆更多彩的寒假生活。

  曾幾何時,去校外培訓班上課成了不少孩子課餘最主要的內容,學科類培訓機構門庭若市。“繁榮”的表象下,教培行業教師資質不達標、超綱教學、合同欺詐、預付費亂象等問題層出不窮。

  2021年10月,我市出台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整治方案,明確提出將從嚴審批校外培訓機構,全市不再審批新的麵向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以及新的麵向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機構。從嚴查處違規培訓服務行為,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逐步壓減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嚴重問題的機構。

  兩年多來,我市多次召開市“雙減”工作校外培訓調度會,按照“依法依規、疏堵結合、分類引導、平穩有序”原則,加強辦學許可證管理,明確責任鏈條,實現資金、學生、教師、課程、機構“五個管起來”,全麵壓減學科類機構,遏製學科培訓野蠻生長,促進培訓機構和行業有機轉型。針對寒暑假、法定節假日、休息日等校外培訓違規行為“易發節點”,製定聯合檢查的方案,多部門全覆蓋開展執法檢查,努力讓培訓更好回歸教育本源。

  “雙減”政策實施前,我市有180多家學科類培訓機構,目前,我市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壓減至12家,培訓機構合規率100%,資金監管率100%,培訓虛火大降溫。“以前梅州培訓機構市場魚龍混雜,如今感覺整個行業呈正向有序、健康發展的態勢,我們培訓機構也在‘雙減’後走向更規範化經營。”梅城一培訓機構負責人孟偉說,其培訓機構過去注重學科類培訓,如今正逐步轉型,開拓了籃球、乒乓球、體能訓練、編程等藝體、科技類培訓項目,滿足多樣化的文化教育需求,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課外時間多了,校外培訓班少了,孩子得以從繁重的校外負擔中解脫,有了更多時間和精力發展個人興趣。“‘雙減’真是一個好政策,不僅減少了培訓機構亂象的發生,也能讓我們家長靜下心來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現在我更理性看待校外培訓作用,正引導孩子專注學校課堂教學,課外多培養自身興趣愛好和鍛煉身體,提升綜合素養。”家長宋雯芳感慨道。

  3

  改評價 聚合力

  打好減負提質“組合拳”

  根據“雙減”政策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得進行紙筆考試。為了更好地對學生學習成長進行全方位的驗收,兩年多來,我市各校積極打破一張期末試卷定成績的傳統評價模式,根據不同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創新開展遊園式、闖關式評價活動。每學期的期末“考試季”,由學校自行設計的各類寓教於樂的創意評價方式在梅州遍地開花。

  “繁花盛開”的背後,正是我市以教育評價與督導切實推動“雙減”落地落實的“用心耕耘”。

  “教育評價是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它影響著學校的辦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社會教育觀念的形成,也影響家庭的教育選擇。”市“雙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對教育評價方式進行改革,我市製定了任務分工方案和負麵清單、工作任務清單,積極推行學生綜合評價,深化中考製度改革,著力扭轉“唯分數、唯升學論”的不良傾向,積極構建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係。

  此外,在強化學校主陣地、構建科學評價體係的同時,我市不斷凝聚“雙減”共識,以“雙減”為契機,優化、重構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關係,加快構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體係,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傳,轉變家長觀念,推動公平公正公開的“小升初電腦派位”、普通高中學校“指標到校”等招生改革切實落地,減輕家長焦慮情緒,著重引導社會各界摒棄短視化、功利化的教育觀念。

  “近年來,我市堅決落實政府依法舉辦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以打造‘好學校’‘好校長’‘好教師’‘好生態’共創學生‘好未來’的梅州‘五好教育’新形態為突破口,推動學校教育以學科教育為主、校外教育以實踐教育為主、家庭教育以生活教育為主,校外教育加快回歸公益屬性,協同育人的教育新格局逐步構建,良好教育生態進一步形成。”市“雙減”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教育部2023年“雙減”調查問卷統計數據,我市共有54萬餘家長及學生參與了問卷填寫,其中有超95%的家長及學生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回蕩在校園上空的笑聲,洋溢在家長臉上的笑臉,成為我市落實“雙減”最有說服力的“答卷”。“雙減”正在梅州大地上穩穩紮根、開花結果,梅州教育也正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之路上闊步向前。(記者 吳海清  通訊員 馮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