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在廣州召開,峰會以“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理念、新路徑、新舉措”為主題,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梅州市教育局局長彭旭作為粵東西北地市教育局代表受邀參加峰會,並作主題演講。峰會結束後,記者圍繞如何推動梅州教育高質量發展等話題,對彭旭進行了專訪。
教育盛會
梅州經驗獲省廳認可
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好,參加此次峰會您有何感受?
彭旭(以下簡稱“彭”):這次峰會是由省教育廳指導、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非營利性的教育領域高端學術會議,有許多來自國內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教育科研機構負責人、大中小學校長、教師代表參加。作為粵東西北地市教育局代表受邀參加峰會,我感到很榮幸也很難得。榮幸的是我們梅州教育的特色經驗獲得了省教育廳認可,才讓我有機會在此次峰會上,以《立足實際 找準路徑 提升質量》為題,從“曆史與未來”“差距和困惑”“改革與探索”三個方麵去闡述梅州山區在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麵的實踐探索,讓更多人認識梅州這個“文化之鄉”;難得的是此次峰會,眾多嘉賓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從多層麵圍繞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問題,展開智慧研討,使我受益匪淺。
記:不可忽視的是,在經濟社會改革發展浪潮中,梅州教育發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您認為梅州教育發展的短板弱項在哪?
彭:近年來,梅州教育以推進教育現代化為目標,持續加大教育投入,積極整合資源,特別是積極發揮梅州文化資源稟賦和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改善辦學條件、提升師資水平、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各項工作均取得新進展新突破,全市教育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存在。經過前期的調研和綜合分析,我發現梅州教育主要存在教育發展資金嚴重不足、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城鄉教育均衡化矛盾較突出、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有待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等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因此,梅州作為欠發達地區,如何改革創新方法模式,探索出一條適合梅州山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的道路,是我們長久以來思考並努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積極破題
多措並舉促教學改革
記:在補短板強弱項方麵,梅州教育做過哪些探索和實踐?
彭: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關鍵在於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針對前麵所提到的“硬骨頭”,梅州進行了諸多的“破題”探索,實施了“高質課堂工程”“強研行動”“教育大數據工程”“強師工程”“五育並舉工程”“華僑鄉賢助學工程”等一係列以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及綜合素養為目標的改革工程,牢牢牽住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成果初步顯現。
像與如今“雙減”政策高度契合的“高質課堂工程”,是我市教育部門兩年前就開始推動的一項“大工程”。2019年,我市印發了《梅州市中小學“聚焦課堂教學變革,構建科學評價體係”五年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文件,設計了五年行動的“整體行動方案”,細化了年度實施的“階段性方案”。我們以《梅州市高質課堂評價標準》為杠杆引領梅州課堂教學變革的方向,提出新時代的課堂教學變革標準,計劃用五年的時間改變以往“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們都能更喜歡課堂。
2020年,我們正式啟動“課堂教學變革評比展示活動”,該活動是“高質課堂工程”裏的重要一環。即通過分層級的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以達到讓全市教師動起來、教研強起來、課堂活起來的目的。目前,活動已完成第一階段試點,正進入覆蓋全市中小學校教師的第二階段。
此外,在“強師工程”方麵,我市聚焦中小學(含幼兒園、特殊教育、中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不僅選優配強各縣(市、區)教育局局長、校長,還創新構建了“一主兩翼”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型:即以骨幹教師、校(園)長培養培訓為主線,以校本研修和名師名校長培養為兩翼,實現全員培訓、梯度培養、全域提升。每年有50%以上教師接受市級培訓,有效促進我市教師專業成長。同時,我們還積極引進近2000名優秀本科和研究生來梅任教,5年內研究生學曆教師人數增長率超100%,從而進一步整合師資,凝心聚力推動教育事業行穩致遠。
信心滿滿
梅州教育未來可期
記:對於推動梅州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方麵,未來有何計劃?
彭:我們將增強信心和決心,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推進梅州教育“十四五”規劃製定的八項重點任務,統籌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抓好特殊教育,落實“雙減”政策,推動10所示範性高中爭創一流高中和高校反哺基礎教育;繼續加強隊伍建設,加強骨幹教師培養,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推動梅州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爭當粵東西北教育發展的排頭兵,重塑“文化之鄉”輝煌。
近期,省政府製定出台了推動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提出全麵實施珠三角地區對口幫扶山區基礎教育,這對梅州等粵東西北地區基礎教育加快發展將會是又一強大動能。我市教育部門將抓住機遇,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交流,深化教育改革,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記者 吳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