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市政協委員李錦讓一直關注的課題。今年,他認真撰寫提交了《關於創新對外傳播客家文化的建議》《關於建設嘉應古城“文化地標”的提案》等提案,為梅州文化建設建言獻策。

“我個人認為,相比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在文化輸出方麵差距明顯,進入AI時代,創新對外傳播的緊迫性更加凸顯。”李錦讓委員表示,創新對外傳播客家文化,首先要抓住客家文化的特質——客家人曆經五次大遷徙形成的“動態生存智慧”,這是客家文化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靈魂”所在。
如何才能讓非客家籍群體和廣大海內外客家人群體都能聽懂這種“動態生存智慧”?李錦讓委員認為,梅州要以全新的話語體係重構客家文化敘事,以“老的基因、新的表達、活的生態”的全新傳播定位,針對外界對客家文化的興趣點精準發力,堅定“符號化、數字化、年輕化、產業化”傳播路徑。
他解釋說,符號化的東西最容易被人記住,打造爆款,而客家圍龍屋具有抗震、同心圓增長、自給自足、冬暖夏涼等特點,就非常適合打造成世界民居中的一個獨特IP,打造成客家文化的一個標誌性“符號”;數字化能夠讓客家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連接全球,比如可以開發能在線營造的圍龍屋,讓海外客家人上傳家族故事生成“數字祠堂”,通過視頻連線推廣客家話教學到海外的華文學校等;年輕化才能打破圈層,具體到客家文化,可開發《客從何處來》《客通天下》等手遊,讓玩家通過解謎任務重走客家人的遷徙路,如果能吸引Z世代(18歲-25歲)年輕人,那就是抓住了當下的“流量”和未來消費的主力軍;產業化才能“打糧食”,我們可以學習粵劇電影《白蛇傳·情》的方式推廣廣東漢劇、客家山歌等非遺文化,讓非遺展演市場化,既叫好又叫座。
李錦讓委員表示,在客家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嘉應古城應該成為重點打造的一個大舞台。他建議,在適當時機在嘉應古城重建南門淩風樓,建設古城牆遺址公園,在合適地點複建“古梅州郡坊”“人文秀區坊”“古程鄉邑坊”三座牌坊,以這些“文化地標”助力賡續嘉應古城城脈。
“客家文化傳播如同客家先民遷徙,既要守住精神原鄉,更要找到新水源地。這需要我們在‘傳’與‘變’中找到平衡點,像客家娘酒,既保持古法酵香,又可以開發出冰鎮新喝法。”李錦讓委員說,當我們用以客家先民的“開埠精神”重構客家文化對外傳播敘事時,梅州就可擁抱未來。(記者 劉曉娟 林儀)